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
【角度分析】
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我国有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对外职能。中方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有关各方密切沟通、协调,促成会议能取得公平、合理、平衡、可实现的成果,是在履行对外职能的体现。
2、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在本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三大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之间激烈交锋,谈判几度陷僵局,说明利益相悖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面对人类共同关注的气候问题,各国只有加强对话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发展水平。
4、主权国家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世界各国均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义务。
5、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支持联合国为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强发展机制,保障发展资源,营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
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各国要认识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全球气候变暖和恶化,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达成共识,采取公平、合理、平衡、可实现的策略,共同保护全球大气环境。
2、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沟通,创造有利条件,选择有利联系,避免不利联系。各国要面向未来,坚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促成减排目标实现,最终达成协议。
3、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应立足长远,求同存异,增进互信,发展合作。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展开气候变化合作的基础,不论国家大小都应采取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但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能力大小不同,各国应对措施应该不同。
5、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应对气候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哥本哈根达成的成果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后的第三个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它对应对气候变化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