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与教材】
1、【课标依据】:
(1)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热爱劳动。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信息、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4)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2、【教材内容分析】: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
3、【教材地位】: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劳动创造世界”,第九课说明了劳动的意义。
本课主要讲述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起到“承上”的作用。
以这一课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将引导学生做快乐的、新型的劳动者,所以本课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初几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某某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1)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珍惜劳动成果。
难点: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2、树立平等的劳动观,尊敬劳动者。
2、能力:1、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歧视、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现象和行为是错误的。2、知道浪费劳动成果的行为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
3、知识:使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三、【学情分析】:
1、生活实际: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少,没有实际的劳动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本课内容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而且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和行为,中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2、社会实际: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对某些行业的劳动及劳动者的歧视、不尊重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3、学习实际:学生对“劳动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理解有难度;对什么是浪费、什么是节俭的判断标准难以把握;对国情的了解不深入;在生活中落实勤劳节俭的行为对学生来讲也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