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所做的努力,知道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会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为他人的幸福付出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维护人民各项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从而存在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以及党和政府的决心。本节中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政治、法律、经济等保证,以及我国的有关现状。教学的难点则是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教科书中的有关图表以及一些数字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方可理解,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引入:学生自由谈对“平等”的理解 |
1.教师:“平等”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么,什么是平等?我们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由交流对“平等”的理解。 |
引出话题,并让学生初步整理自己对平等概念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
教学环节一:了解历史上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
1. 学生阅读并翻译古文《礼记 ·礼运大同篇》中的段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学生阅读古文《桃花源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感情。
3. 教师:“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作者虚构的这个故事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这样的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追寻前人的足迹,看看他们理想中的平等社会以及为追求平等而做出的努力甚至牺牲。
4. 学生交流中外历史上追求平等的人和事。 |
了解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认识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懂得实现平等社会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的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