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与现实”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确立和实现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好长远和具体规划。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理想。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性地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树立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努力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理想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出学生对理想与现实问题的讨论。
小学生周莹说:“在没考上初中之前我的理想是考上一个好的初中。现在我考上了,我的理想就变成上初中时能够成为一名好学生!”
初中生汪明说:“我最大的理想可能就是在下个学期考进全校前30名。”
高三学生徐琳说:“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然后再考研,或者继续上个什么学。”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赵成说:“我的理想是明年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赶快走上工作岗位。
问题:听了他们的想法,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们的理想不尽相同? |
呈现不同的人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
教学环节一:理想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
1.理想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这表现在:首先,理想要建立在社会现实的的条件之上。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去日本的理想是学医救国。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最初的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
问题:今天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等。我们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的基本国情)
2.其次,理想要建立在个人的实际情况基础上。
问题:个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哪些?( 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
教师:如果脱离了现实,理想就是虚无缥缈的空想了。大家都学习过历史,老师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尽管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但终究不能实现,因为他们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活动:理想和现实的讨论(参见教科书第175页) |
这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
教学环节二: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
呈现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的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杨振宁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经立志在要实验物理学领域有所突破,但是,他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而改攻理论物理学。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如果杨振宁博士不放弃研究实验物理的初衷,结果可能会怎样?杨振宁博士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我们的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调整理想) |
用实际事例说明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