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法,历史解题的一个实用技巧
——2009年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选择题的解法例谈
“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是我们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选择题占历史卷总分的48%,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我们历史成绩的高低。2009年文综全国卷Ⅰ的历史选择题延续并强化了试题的情境化设置,考生普遍反映难度很大。其实仔细审视今年的选择题,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排除法能够提高选择题的得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略举几例,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例题解析〗
例1: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此题材料的含义一时之间难以判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题目的时间“西汉初期”并结合被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西汉初期的限制进行排除: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西汉初期南方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故可排除A;西汉初期,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北方,故说“北方文化的衰落”不符合史实,也可以排除C;这样排除了A、C之后,答案就圈定在B、D之间,再仔细审视题目,对应题中提到的“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应为B。
例2: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解析〗这道题的题意清晰明了,是考查辽与西夏两个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但这道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过细,因而对考生来说难度较高。研究四个被选项,我们不难发现,被选项A、D有说法过于绝对的字眼“均”,因此我们可以首先从这两个被选项入手看其说法是否错误,东胡这个少数民族对我们而言较为陌生,事实上是考查考生对课本地图知识的掌握,回归课本,我们可以发现在《战国兼并形势图》的东北方显示有东胡这个民族,在《秦朝疆域》地图的东北方也显示有东胡这个民族,且与战国时期的位置大体相同,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已没有东胡这个民族了,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族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从地域上说辽与东胡有渊源也有可能,但西夏在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与东胡应该很难扯上关系,故可以排除A;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辽宋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而宋夏议和后,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不能说成约为兄弟之国,故D也可以排除;这样我们就能把答案圈定在B、C之间,研究这两个选项,B涉及到的时间我们较为熟悉,故可以考虑利用时间进行排除:辽建立政权的时间为916年,西夏是1038年建国,而北宋是960年建立的,故B的说法错误,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
例3: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本题有时间“1858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和史实不相符合,故可以首先排除A。《天津条约》是英法等国强加给清政府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中国也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故可以排除C、D,得出答案为B。
例4: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史实的掌握和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题目有时间“1917年”,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临时约法》在1914年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意思不相符,故可以排除C;根据题干的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等关键性句子我们可知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可以排除A;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之一,待选项本身的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故可以排除D;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为B。
例5: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解析〗此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我们容易归纳出来,因此我们可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四个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题干的中心意思是运用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战术。此战术是中国共产党在作战中常用的战术,故我们很容易掉进命题者的陷阱而误选B,但仔细想一想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性战役,主要作战意图是破坏华北日军的交通线,故B不符合题干要求;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是正面大交锋,可以排除A;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进攻而展开的一次伏击战,也不符合题干体现的战术,可以排除D;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
例6: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解析〗此题有时间“18世纪中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18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看看可以排除哪些选项:18世纪中期法国处于大革命前,是封建专制王朝统治时期,故“国王权力旁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首先可排除C;根据材料“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中“被迫”两字可知:并不能据此说明办事人员的权力上升,故可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革命前的三个等级,所以D的说法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也可排除D;得出正确答案为A。
〖解题技巧〗
1、运用排除法解选择题的前提条件:
①运用排除法解选择题的前提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地图、注解和小字部分的内容,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本质。
②运用排除法解选择题的关键是正确审好题目,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并要特别注意题目的时间和找出材料的关键词句。
2、运用排除法解选择题的几种排除方式:
①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时间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如第17题,利用题中“1858年”的时间及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排除A、C、D三个被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②材料与选项对应法:即首先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被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意思进行排除,如第19题。
③“绝对词语”排除法:即被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上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④“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待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历史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被选项也可以排除。
⑤“材料无关”排除法:待选项的内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或材料无关的,也可排除。如第18题“D.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口号之一,但与材料无关,我们也可以排除。
以上提到的排除技巧往往在一道题目中会同时使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因此对各种解题技巧要灵活运用;同时也要注意在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后,要从另一个角度再仔细审视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选择题具有答案唯一性的特点,决定了选择题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在做题的过程要抓住一切有效的信息认真识辩被选项,灵活运用各种排除技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同时,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