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答选择题
做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好历史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解答选择题的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A.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 C.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 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 [解析]本题题干中时间、空间是通过事件表达来的,容易确定。答题方向为正向,关键词语是阶级基础。被选项中,A项地主阶级中的顽固派是变法的最大阻力,说它是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B、C项中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D项。 例2.(2000全国卷)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题干中答题范围限制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答题方向为逆向,关键词是社会影响。被选项中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课文明确说明从1865年起,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开始出现逆差)但符合题干要求。B、C、D三项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A项。 例3.(2002上海)下列关于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 无线电通讯实验成功 C 解决了炼钢脱磷问题 D 内燃机的创制与推广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后期,答题方向是否定(表述错误),关键词是科学技术新突破。四个选项都是科学技术新突破,其中A项时间不符合,因此选A。 2.选择题解答方法举例: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 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 (4)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A 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B 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C 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D 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 凭第六感觉选择。 例1.(2003上海)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块、石片,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 数量很大,约有十多万件 B 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 形状多样,有些有锋刃 D 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解析]审题可知,问题的时间是原始群居时代,空间是北京地区,关键词语是最有力依据。根据课本知识可制,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而能不能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于是才用重点突破法,直奔主题,确定正确选项为D。 例2.(2003上海)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进行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 帝国的彷徨 B 中华的荣耀 C 东方的曙光 D 王朝的振兴 [解析]题干的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关键词是“全过程”。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前期相对强盛,后期落后挨打。题目要求全过程,因此不能只看到明清强盛的一面,而对其衰落和后期的屈辱视而不见。据此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CD四个选项,而选择A。 例3.(2003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召开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杜鲁门指的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解析]时间是二战后期,关键词是“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用筛选法,ABC三项不符合要求,而D项波茨坦会议中,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符合要求,因此选D。 例4.(2002上海)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鲜卑 B 匈奴 C 羯 D 氐 [解析]BCD三个选项中的民族不属于高考考试范围,更不属于考试重点范围,因此不予考虑,答案肯定是A。鲜卑族在课本中属于重点掌握范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实行孝文帝改革,通过汉化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只要大约知道鲜卑族的孝文帝改革,此题便可用猜测法答出。 3.根据掌握的相关历史理论和规律来解答 (1)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原因为主,政治、文化、军事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等。 例1.(2003上海)遵义会议就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 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 红军尚无作战方针 C 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 敌军采用碉堡战术 [解析]首先应了解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因此多数人认为的失败原因肯定是正确的,那么此题其实是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即关键词。四个选项中,AD属于客观原因,排除。BC两项主观原因中,B项不符合史实,因此选C项。 例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诗反映的事件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三年经济困难,四个选项都是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其中BD是客观原因,A尽管属于当政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因此也是客观原因,只有C是主观原因,因此选C。 (2)区分本质和现象、深层次和浅层次、决定性和辅助性等 例3.(2001上海)林肯在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却把一位宣布解放黑奴的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此期间的最高宗旨是 A 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B 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C 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主妥协 D 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解析]任何统治者所作所为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林肯也不例外,他在黑奴问题上的策略变化,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统一,即维护统治的完整性,因此选A。 例4.(2003上海)上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 A 社会制度的变化 B 文化观念的变化 C 国家名称的变化 D 民族构成的变化 [解析]国家、文化观念、民族构成相对社会制度来讲,都是表面的变化,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才是实质,因此选A。 例5.(2001上海)从1927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 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 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当时采取的措施,ABC都是政治或军事措施,D项是经济措施,是决定性的;同时“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只有获得民众的支持才能赢得胜利,D项措施的采取使中共赢得了占人口多数的中国农民的拥护,是革命战争胜利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因此选D。 例6.(2001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种议论更符合事实本质? 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 玩偶皮影之戏,列强之后也 [解析]近代史上的党派之争,其实质是阶级之争。中共代表的是工人农民利益,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国共内战的爆发就是工农为主的民众和少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战争。ABD很明显都不符合,只有选C。另外,我们都知道中共是正义的化身,人民的代表,指责或贬低中共肯定是不对的,从这点,也肯定否定了ABD三个选项。 例7.(2001上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 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解析]首先通过审题联系所学知识,得知题干中指的事是德意志统一运动。其次,我们知道实质一般和根本目的相关,德意志统一运动是统治者所为,其根本目的当然是A,因此统一运动的实质也是A。 (3)区分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例8.(2001上海)英国干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阻挠德意志统一的相同目的是 A 阻止革命运动的蔓延 B 乘机扩张领土范围 C 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D 转嫁国内社会矛盾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相同目的”,ABD明显不符合,因为它们只符合其中一国的情况,因此选C;另外,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巩固或扩大其统治,这也只有C项符合。 例9.(2002上海)明太租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解析]BC明显不符合题意,A项无法解释废丞相的目的,因此选C。另外说明一下,统治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D项也符合这一根本目的。 例10.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 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 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 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解析]AB选项属于贩运鸦片的客观后果,不是目的;C项中清政府的禁烟法令是在鸦片泛滥后才颁布的,因此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和史实本身往往同属于一个方面,贩运鸦片和扭转逆差都属于经济方面。 (4)区分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 (5)了解全局大于局部、长远大于眼前、内在大于表面、人为因素大于自然因素、质变大于量变等规律 例11.(2003上海)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货币一体化 B 国家一体化 C 经济一体化 D 军队一体化 [解析]关键词“根本”说明问的是其实是欧盟的实质。BD两项不符合目前欧盟发展的史实,A项从属于C项,是经济联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选C。 例12.(2001上海)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 《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 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解析]四个选项中,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君主专制政体被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国家政体发生质变,五四运动标志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革命性质发生质变。而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清政府还未推翻,质变尚未完成;《新青年》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封建文化还未被资产阶级新文化代替,同时政治变革决定文化变革。因此应选D。 例1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面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解析]关键词是“全面”,ACD三项都是某一方面的措施,只有B概括了所有措施,因此最全面,答案自然是B。
4、怎样区分历史事物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 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 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 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 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5。怎样区分和解答选择题中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 【方法指导】“主要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释疑】 例1 (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 例2 (2000·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解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D项。 例3 (2000·广东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 解析: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运河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结束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运河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例4 (2000·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