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快下课了。又到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望着同学们几近哀求的目光,我突然灵机一动:“今天课后老师不留作业了”!我大声宣布道,同学们一片欢呼“老师万岁”!“但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围绕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呦。”同学们又是一片雀跃。
对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是教材中的难点,同学们在课后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每人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我,好像要为以前的不公正“作业待遇”雪耻似的。我话锋一转“老师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给我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的)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好!”几乎异口同声。
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呢?不要。”“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还应该把第一问换成李小伟的那道题,肯定会难倒这位老古董(学生对我的‘爱称’)的”……
“时间到”。“第一组?”“如果《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科学的,太平天国运动能失败吗?”组长有些得意。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另三道“难题”也相继出现在黑板上。说真的,同学们课后是下功夫思考了,有的问题确实是有水平的,如,“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是提不出来的。
“好,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有三道题相继被同学们讨论后解决了。最后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上,拭目以待我是怎样出丑的。
“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大家抱以热烈的掌声。待那位同学讲完答案后,我又追问“大家分析他的答案完整吗?在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答案吗?”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补充。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能否再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后来的实施情况去分析呢?”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颇具创造性的答案,命题人也予以了认可,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真是教学相长呀。
见好就收。“下面的三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回答吗?”“不需要了”“为什么?”“我们都会了”,同学们个个脸上流露着喜悦和理解。整整十分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接着,我和学生们开始了本节课的另一环节——新授课教学的活动……
又到下课时间了。我刚一开口“今天课后,……”学生们马上群起脱口而出“我们还要给您留作业”,教室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希望下一次自己的作业能被评选为最佳作业。
该案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自主性和交互性探究活动巧妙地引入到历史作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权,强调从作业内容的确定、完成方式的选择到作业评价的实施等各环节均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了学生作为作业主体的本质特性,这有利于学生自主作业意识的确立和知识的“内化”与增殖,成功地寻找到了学生心理结构、历史学科知识与目标实现的载体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丰富和发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