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中的三个热点问题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 魏伟
一、南水北调
例1.读《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0年华北干旱严重,图中A、B二条输水路线的运行极大地缓解了缺水问题。请指出A是 ,B是 。C、D作为跨流域调水的“水塔”请指出C是 ,D是 水库。
2.西线方案中,三条河流的名称是什么?E是 ,F是 ,G是 。
3.西线有利于著名的二个灌区平原和平原的农业生产,从目前来看,南水北调的三线中, 线水质量最差, 线建设工程量最大。
4.我国古代何时在西部开凿建成了几个调水工程?各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5.试比较我国目前南水北调工程与隋朝时开凿大运河的异同。
6.“南水北调”工程的确立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
【参考答案】
1.引黄入晋 引黄济青 万家寨 三峡
2.金沙江(长江) 黄河(或当日曲) 雅砻江
3.宁夏 河套 东线 西线
4.战国时期,秦国开凿都江堰,将岷江之水引向川西平原,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四川成为“天府之国”;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了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西汉时期,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六辅渠,在郑国渠南面又开凿了白渠,使关中高地成为粮仓。
5.相同点:①都是利用水资源的一项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运河。②都是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困难而采取的举措。③都对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④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①前者开凿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是全国人民众望所归的工程,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后者则是隋炀帝为满足自己南游江都,奢侈享乐,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②前者不仅有东线,还有中线和西线,地势变化极大;后者基本上是修在东线地势比较平坦的平原地区。③前者对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环境,自然条件,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大意义。④前者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北方水资源缺乏,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后者主要是为了解决南北交通和北方粮食困难。⑤前者是在全国南北经济较均衡的情况下实行的;后者则是在经济重心南移、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情况下实行的。
6.“南水北调”工程的确立,是基于对南北方水资源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的深入调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工程是中央以全局、整体发展思想为指导的,以多方位、多层次综合论证为依据的,它的建成将为北方缺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总之,“南水北调”工程的确立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中东
例2.读《印度的独立和分治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克什米尔位于 次大陆的北部。印度的人口约是中国的3/4,国土面积是中国的1/3,人均耕地却是中国的三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中国应采取哪些政策?
2.印巴分治是根据“ 方案”进行的。这一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把印度分为 教徒的印度和 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
3.1947年,印巴分治前,统治克什米尔地区的是印度王公。当年,英国在关于印巴分治的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可“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但是,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占八成)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王公则要求加入印度(印度教徒占两成),故从印巴分治至今,克什米尔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至今,两国已三次大打出手,其中两次战火均燃自克什米尔地区。请回答:克什米尔冲突的根源何在?
4.这次印巴冲突和以往历次冲突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即它们均已拥有 武器。
5.南亚目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公布的世界1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南亚占4个。你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南亚各国首要的任务是什么?
6.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遵循什么原则?
【参考答案】
1.南亚 原因:印度德干高原、恒河平原土质肥沃,降水丰沛,光热资源条件好,已有一半国土开辟为耕地。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比重小(10%多);因此印度耕地总面积比中国多,人口比中国少,故人均耕地占有量大。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2.蒙巴顿 印度 穆斯林
3.根源在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方针。印巴分治中关于克什米尔的规定看似公平,实际上为以后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种子。
4.核
5.保持南亚的稳定,促进南亚经济的发展。
6.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宗旨,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三、台湾
例3.读《台湾政区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岛被称为“祖国的宝岛”,因为这里的农、林、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那么,这些资源与自然条件又有什么联系?
2.台湾省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处?并说明理由。
3.简要说明台湾降水丰富的原因,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原因,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原因。
4.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20世纪60年代前后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
5.综合分析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并指出目前实现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6.为什么说东西德模式、南北朝鲜问题与台湾问题有本质不同?
7.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这些台湾“盟友”也纷纷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森林宝岛”:台湾气候有热带、亚热带。而且,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森林,树种多,其中樟树最为著名,所产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②“东方甜岛”: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台湾南部位于热带,所以,台湾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蔗糖产量很大。③“海上粮仓”:西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稻种植普遍,所产“蓬莱米”历史上大量出口。④优良渔场:台湾四周广阔的浅海,是东海鱼类与南海鱼类的交汇处,又是近海鱼类和外洋鱼类的捕捞场,所以渔业发达,水产品丰富。⑤“祖国东南盐仓”:西海岸广布沙滩,晴天多,日照充足,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
2.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是山脉,人口稀少;大城市主要在西部,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是台北;第二大城市是高雄,它也是台湾最大的海港。理由是:①因为西部是地势平坦的平原,气候温暖湿润;②台湾汉族人最多,占97%,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闽、粤两省的移民,西部距福建、广东较近。
3.台湾位于亚欧大陆东南沿海,山脉南北纵贯。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夏秋受台风影响,整个岛屿有大量降水,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沿途得到水汽的补给,又受山脉的抬升,所以西部冬季降水也不少。总体上东多西少,属夏丰年多雨区。
4.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60年代以后,吸收外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商品以加工制成品为主,如纺织、电子电器、仪器加工、石油品化工等。近年来,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对环境造成污染。
5.原因:①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凭借台湾地形固守;②美国长期以来阻碍;③台湾当局领导人一直无诚意与大陆和谈。有利因素:①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②岛内分裂势力不得人心;③一个中国的原则为国际社会所承认;④中国大陆的日益强大。不利因素:①内部因素:岛内分裂势力主政,无意与大陆和谈;②外部因素:美国不希望中国实现统一。
6.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而东西德与南北朝鲜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②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均是按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完成的,朝鲜被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则是在美国的操纵下出现的结果。台湾则是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了对台湾行使主权。③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属于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④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7.①国与国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③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出于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目的,需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因此纷纷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分裂祖国言论是不得人心的,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