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黄淮海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
黄淮海平原三面环山,东濒黄、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形平坦,适合大面积机耕。华北平原水利资源也较丰富,有黄、淮、海等河流及其众多的支流可供灌溉,年降水量在450~750毫米间,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地下水。气温条件可以满足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作物的需要,是我国重要的棉粮产区之一。但也存在洪、涝、旱、碱(盐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使这里的有利因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旱、涝与土壤盐渍化是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影响,需要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这几种自然灾害有内在联系,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二是这几种灾害的形成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既受气候、水利条件的影响,也受农业条件的影响。其表现又因时因地因作物的不同而异,需要采取工程的、生物的、经济的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黄淮海平原易涝面积1.4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大部分分布在冀、鲁、豫低平原区及淮北低平原区。经过多年治理,骨干排涝工程已初具规模,大河道一般设计标准较高,中小河道排涝标准较低,一般5~10年一遇;田间沟网配套不齐。一遇暴雨,往往出现“大河不满小河满,小河不满地垄淹”的现象。另外,多年重修建、轻管理,骨干河道淤积严重,田间沟网塌坍堵塞,失却排涝能力,需要加强排涝渠系的配套与管理。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在郑州以上黄河上建设水库,蓄水调沙,进行以灌溉为主的多目标开发;在郑州以下加高培厚大堤,提高安全泄洪能力,并在两岸适当分洪滞洪,在近期看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黄河下游特大洪水主要来自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目前正兴建的小浪底水库(位于三门峡以下130千米),水库建成后,经过拦蓄调洪,可使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花园口流量不超过2.2万m3/s,并可发挥发电、供水、减淤等综合效益。
黄河为害,病在泥沙。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来源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也需要多途径处理和利用泥沙,除害兴利。在下游两岸放淤固堤,放淤压沙,放淤压碱,引洪淤灌,既减少河床中泥沙,又可加固堤防,改造沙荒和盐碱地。
黄河下游河床冲淤变化迅速,主流游荡不定,摆动幅度从2~3千米到5~7千米不等。由于主流摆动频繁,常造成滩地坍塌,并有决口危险。经过多年整治,修建护滩护岸工程,初步改变了河水流向散乱的状态,使河道向稳定的主槽方向发展。河道整治工程,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黄淮海平原盐分累积特点是旱涝与盐碱相伴发生。持续干旱年份,地表水、地下水均感缺乏,水位下降,则盐碱有减轻趋势;反之,连年沥涝,平原中地下水位提高,土壤盐化加重。 七十年代,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内涝减轻,加以井灌发展,地下水位普遍降低,耕地中盐碱地面积大大缩小,约为2600万亩。而1961~1963年黄淮海平原为丰水沥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