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导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完本课你就知道。
基础知识梳理
1.基础知识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①________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皇帝具有②_______的地位,③________
3、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④________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二、君权与相权
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1)汉代:(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2)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3)设立①________对抗②_______
(2)唐代:③_______,相权一分为三。
(3)宋代:④________,分散相权。
3、起势:⑤________不断加强,⑥________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难点发现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①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三司使,所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逐步走向极端。 ◆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③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④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中央官制
1.情景激疑
汉景帝时,窦太后希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无可奈何。最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侯。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次居于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城乡位望盛极一时。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在位时,还曾经频繁任免丞相。他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平均任职时间只有4.15年。公孙贺是汉武帝当政时丞相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有11年多,但是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位,最后竟然全家都被处死。可见,在汉武帝时期,丞相实在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正应了古人那句话:伴君如伴虎,终日伴虎眠。一朝龙颜怒,四体不周全。这说明了什么?
2.知识归纳
★皇帝制度
1.创立:秦始皇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君权与相权矛盾
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
①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②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宰相)。
3.探究应用(例题)
1.(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