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题型解读与调研
选择题是高考文科综合的客观题的主要命题形式,是既传统又最具有活力的一种题型。具有考查目的明确性,内容广泛、综合性,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性,情境新颖性,材料的多样性,答案客观性、唯一性和科学性,评分标准客观性等特点,这既要求考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求考生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地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由设问项(又称题干)和备选项(又称题肢)构成,设问项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创设情境的内容,这是对同学的思维暗示,实际上是提醒考生解题的角度和方向;提出答题的要求的内容,明确规定了选择的范围和属性。备选项主要给考生提供了正确的选项和干扰选项,比较多的是将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成为影响考生思维的迷惑项。考生要通过认真地分析比较,排除这些干扰项,作出判断,所以选择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二、选择题题型分类 从选择题类型来看,根据试题的选项形式可分为单项选择题和组合型选择题;根据题干中设问要求可
分为正误型、因果型、计算型和程度型等;根据考查的内容形式可分为概念型、史地型、政史型和专题型等。在近几年的文综试题中,大多是专题型的选择题,这类选择题的设计特点是先提供一段文字、图表等材料设置新情境,设置一个大背景,然后下设二至四道选择题,每道试题的题型可能又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专题型的一组试题,这样便于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
三、选择题的考查功能
选择题的考查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较多地通过对知识重新整合而后命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学习、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历史本质,掌握历史规律。2.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除文字表述能力以外的所有历史学科综合能力都能通过选择题来考查,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等能力。3.选择题能够较好地挖掘教材内涵。大多数选择题取材于教材,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并且变换了设问的方式和角度,这样就拓宽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涵。近年来程度型选择题呈增多趋势,将教材内容进一步深化,如考查了"最主要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影响""直接后果"等,这对学生掌握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熟悉掌握其内容,而且还必须要真正地理解。4.文科综合中组合选择题的出现,既体现了文科综合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特点,又突出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将同类事件进行归纳、综合、比较。同时由于此类题围绕某一专题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所以对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四、选择题的解答步骤
选择题解题步骤可分为四步,即审、联、比、定。
1.“审”即审题,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主要分三步进行:一要审清试题的大背景。近几年,专题型选择题日渐增多,而对大背景的审明有助于考生把握此组试题的考试范围和中心意图。二要审清试题类型。根据选项形式、设问要求、试题内容、题干与题支的关系等方面将试题“对号入座”,明确答题思路与方法,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但要注意题型往往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的,因而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要审清试题结构,首先将题干信息进行有机地分解,先找到所有的限定条件,按照时空限定条件、程度限定条件、内容限定条件和逻辑限定条件等标准进行划分,并要注意隐含的限定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地理清答题范围与条件。明确命题要求与题意。其次要找到主干语,即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从而把握住试题的立意。接下来再找到设问项,即题眼,它指明了选择的方向。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选择题强调能力的考查,考查形式日趋灵活,这就要求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特殊问法和要求,如“不包括”、无关”、“都属于”、“除了……相同之处”等。最后还要将备选项的信息进行对比与分析,明确它与题肢的关系,从而更全面地把握试题的结构,这主要应用在较难或考生把握不清的试题上。
2.“联”是要求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题干与备选项相联系,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做到试题分析的立体化、全面化和透彻化。此步对考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对中、上等学生比较适用。
3.“比”指通过对试题的细致分析,结合试题要求,对各备选项对比分析、认真筛选、排误去重(重复)。近年来,备选项的于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通过比较,找到符合要求的备选项。
4.“定”是一方面要求考生迅速进入和保持适度的考试状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轻易改动,以免做出错误的选择(除非是有明确的认识和明确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推测法迅速决定,不要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进一步分析推测,从而选出答案。如果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这时也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得分的几率仍为四分之一。
为了做好选择题,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首先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重视挖掘教材的内涵,特别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问题,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地剖析,特别要辨别出各要素的主次;注意将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要力求准确,并分析其规律和实质;把握历史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注意分析历史发展各要素间的关系。总之,历史选择题已经成为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所以同学们不能以为只要将教材背熟就能应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辨析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题型一 文字材料型
☆ 题型概述
题型特点
材料型选择题从材料的形式上可分为文字材料型和图表材料型两种类型(图表材料型将在后文专述)。文字材料型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对考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要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具备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解题对策
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步骤:
1、审读材料与设问。首先要审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特别是不能忽视一些辅助性信息,如材料型题目中材料的出处、时间和区域范围等。其次要审读设问,审读设问要注意题干中的引导词,引导词决定着答题方向,是将题干和选项有机联系起来的关键,如“相一致”、“共同主题”、“这说明”、“由此可见”、“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等。
2、进行知识迁移。审读材料后,要注意联系教材及相关的历史知识。考生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和迁移要准确、到位、客观。
3、审读备选项,确定答案。要仔细、认真分析备选项,把握每个备选项的基本含义。首先,判断每个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可直接排除(逆向型选择题除外)。其次,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联系。一般说来,选项与题干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直接的联系的就选,选项与题干间若存在臆想的、表面的、间接的联系则不选。
☆ 典例调研
【调研1】(改编)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解析:根据题目判断,该制度开始于战国时期,极盛于秦朝,完成于西汉。而世袭制开始于夏朝,行省制开始于元朝,内阁制开始于明朝,所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B。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 |
分封制 |
郡县制 |
行省制 |
不
同
点
|
盛行的时代不同 |
奴隶社会(西周) |
几乎整个封建社会 |
元朝 |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
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 |
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
作用和影响不同 |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
相
同
点 |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