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快乐大综合 | 快教园地 | 综合资讯 | 名师工作室
资讯首页考纲解读中高考动态报刊征稿本站公告月月竞赛 ┆精品导航
  综合资讯 - 中/高考动态 - 文章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09-9-14 18:02:17 点击次数:1345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 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l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l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l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l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l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经济学常识
 
 
国家和
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
思维
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 德与伦理
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
 
知识
○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能力
    ○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 必修课程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生活与消费
1.1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       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
¨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       讨论:“金钱万能”吗?
1.2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有生产、地域、时间、文化等。
¨       撰文:“街头广告面面观”。
¨       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的涵义。
1.3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消费行为,如 “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
¨       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       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二、投资与创业
2.4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形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
¨       银行贷款与储蓄的计算;购买保险、债券、股票的回报与风险;利润、利息、股息的产生。
¨       不同的投资行为,都是追求价值的增值,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       模仿:制订一项家庭投资或贷款投资经营的方案。
2.5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       图解: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
¨       依法注册公司的基本条件;破产、兼并与联合等现象反映公司的发展状况。
¨       经营表现:正面的事例如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重视研发,创立品牌;反面的事例如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
2.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       一定数量劳动者的失业,在经济发展中是难免的。
¨       讨论:“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认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
¨       讲演: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
¨       活动:采集就业信息,调查市场需求,寻求各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三、收入与分配
3.7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讨论:不论什么要素参与分配,是否都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
¨       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
3.8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政府财政支持的项目,如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地方治安、社会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应对突发灾变等。
¨       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
3.9分析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重要税种;知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征收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的作用。
¨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       公民的纳税意识,包含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两方面意义。
 
四、面对市场经济
4.10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阐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       市场能指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
¨       讨论: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11解析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典型事例,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       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手段矫正市场调节的弊端。
¨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调控和阶段管理等。
¨       以某地经济发展为主题,综合考虑政府职能、市场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居民生活等,共同设计一个合理的发展方案。
4.12列举实例,阐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       汇集事例:勾画各种所有制经济存在形式的轮廓和特征,进而讨论其作用和特点。
¨       材料演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进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
¨       设计展板: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实例和资料,展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13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例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扭转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别,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       讨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
¨       图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4.14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       生活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有各种跨国企业的品牌,由此可以感受市场的全球开放性。
¨       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典型实例,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       从正反两方面,讨论应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于我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       联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观察身边的政治生活现象。
¨       活动: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社区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
¨       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1.2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       民主选举的意义,如代表民意、举贤选能等。
¨       针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竞选的规则,评价、比较、权衡其利弊。
¨       民主建设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       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       例如,向政府的信访机构、人民代表反映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等。
¨       交流:观看反映舆论监督的影视节目的感受。
¨       活动:一次民主监督行动的参与过程。
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       例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       模拟一次听证会。
¨       在调查本社区生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       例如,交通管理、公共设施的修建、市场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
¨       讨论:根据自己或家人的感受,对本地政府行使各项职权的表现排序,并发表各自的看法。
¨       演示:公民在生活中依法寻求国家机关帮助。
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       撰写小论文:针对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选择政务公开、质询、民主评议等措施,阐明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       讨论:“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或“有权威的权力与没有权威的权力的区别”。
三、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文 明
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       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内容涉及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       汇集历史和现实资料印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专题讲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
3.9阐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
¨       资料演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       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发掘本地资源,讲述当代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事例。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四、当代国际社会
4.12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       演示:我国在联合国的作用。
¨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4.13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例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实例。
¨       在影响国际关系的各种因素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       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己国家利益”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或讲座。
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的有关事例。
¨       相关事例: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欧盟。
¨       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       汇集资料:反映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外交成就。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文化与生活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       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
¨       调查: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
¨       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       讲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鉴赏或解读。
¨       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
¨       辩论: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
¨       讨论:“物质富有,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精神富有”,“物质、精神都富有”。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       讨论:如何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
¨       从古籍文献中摘录一些至今仍被频繁引用的传统道德格言,讨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作用。
¨       设计展板:我国一些建筑、艺术、服饰等风格和形式的变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
2.5 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       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
¨       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       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2.6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       资料演示:各民族传统节日各具民族文化韵味。
¨       从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的角度,讨论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       讨论或撰文: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为主题。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       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       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传播和借鉴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       演示: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三、文化与民族精神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
¨       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
¨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
¨       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       讨论或撰文:“我看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四、发展先进文化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如宣扬暴力、色情、颓废思想、伪科学,以及封建文化的各种表现等。
¨       辩论: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例如,“五个一工程”等奖项;“希望工程”等活动。
¨       参加一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       提交一份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调查报告。
¨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       讨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讨论: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       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
¨       许多充满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者的基本问题。
◆ 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1.3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社会进步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       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       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2.6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       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       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       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       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       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例如,生产工具的演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等。
¨       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       撰文:用哲学观点,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       “祸福相倚”与“得失转化”的有关事例,揭示了对立统一关系。
¨       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       “牵牛要牵牛鼻子”蕴涵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       “对症下药” “因地制宜”等蕴涵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撰文:《矛盾论》读后感。
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       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表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       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
¨       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         以校训、班徽的制定为例,可说明价值判断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
¨         讨论:报刊媒体中关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内容。
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
¨       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
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
¨       讨论: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       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
¨       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
¨       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
¨       撰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注:
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
 
二、选修课程
 
(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青年学生应该懂得: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1 对照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言论,阐明《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2 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事革命活动的史实,说明他们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旗帜。
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2.3 分析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抓住历史机遇的典范。
2.4 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一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创举。
3.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5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3.6 简述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历程,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4.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4.7 评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确认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8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说明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意义。
5.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5.9 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5.10 围绕“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11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活动建议】
1.摘录《共产党宣言》中的著名论断,办一期板报。
2.观看有关十月革命的影视资料片,就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列宁如何把握住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交流各自的感想。
3.选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
4.观看有关邓小平的影视资料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就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举办研讨会。
5.引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事例,以“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题,举办演讲会。
6.撰写论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经济学常识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面对的问题、研究的任务有所不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选择地了解一些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与观点,评析这些理论建树对当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1简述斯密所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阐释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1.2简述李嘉图有关国际贸易中“比较成本”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
2.3简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主要过程,了解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2.4 理解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3.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3.5运用“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活动方面的重要实例,解释“凯恩斯革命”的涵义。
3.6了解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模式。
    4.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初期探讨
    4.7了解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阐释列宁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有关论述。
    4.8 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5.9 阐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5.10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5.11 理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
1. 选择两位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家,从个人经历、所处时代、主要贡献等方面进行比较。
2. 以“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为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期纪念板报或展板。
3. 确定一个当前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看经济学家是怎样解释或说明它的,尝试运用一些经济词汇或术语,进行一次讨论。
4. 针对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经济事件,如“亚洲金融风暴”,共同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和评论,就其发生的缘由,归纳几条见解。
5. 选择两个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收集有关资料,设计直观的图示,呈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6. 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为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一场讲座。
 
(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明确主张。因此,着眼于“三个面向”,较为具体地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几个在国际社会中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培养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1.各具特点的国家形式和国际组织
1.1 比较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的区别,说明政体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1.2 比较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理解国家形式既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结构形式。
1.3 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资料,说明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2.4 简述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的缘由,了解英王在国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性质。
2.5 简述法国总统、内阁、议会的产生及其职权,比较法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两党制”“联邦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3.6 评述“驴象之争”的典故,结合实例,揭示美国两党制的实质。
3.7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3.8 简述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分析“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4.“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9 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10 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欧洲联盟为例
5.12 列举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阐释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5.13 评析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阐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5.14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缘由,举例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角色和作用。
5.15 概述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解析欧洲联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活动建议】
1.选择当前西方国家发生的某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收集并采用相关报道,对其政体运行的问题进行讨论。
2.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并自行汇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同探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3.以剖析“三权分立”、多党制的实质为题,举办一场讨论会。
4.针对一个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收集有关报道,评析联合国的作用。
5.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按不同类别,汇集中国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的活动资料,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举办一个展示活动。
6.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评析欧洲联盟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追求和意义。
 
(四)科学思维常识
 
人类活动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面对什么机遇和挑战,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事业有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1.学会科学的思维
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概括思维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1.2 评述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表达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2.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
2.3 剖析具体的概念,理解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本要求。
2.4 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学会正确地运用判断。
2.5 结合具体的认识对象,把握归纳、类比推理的方法。
2.6 结合具体的推理过程,说明演绎推理要遵守逻辑规则。
3.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3.7 结合某一认识对象,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
3.8 把握复杂事物的过程,辩证地说明有效运用分析综合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3.9 剖析某一具体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4.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4.10 引述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说明直觉、想象、灵感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4.11 剖析具体事例,归纳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特点和功能。
4.12 引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解析逆向思维的积极作用。
 
【活动建议】
1.论文:收集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剖析其内涵和外延,就此写篇议论文,在全班交流。
2.练习:根据直言推理的基本规则,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推理错误。
3.辨析:“如果我们只有一个主意,那么没有比这个主意更危险的了。”
4.论辩:遵守思维规则与思维创新的关系。
5.尝试用“头脑风暴法”等创新方法和技巧思考问题。
 
(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联系必然要出现许多新变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纠纷也会日益增多。人们在几乎每一个生活领域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1.民事权利与义务
1.1 引述人身权、财产权的有关法规及其具体表现,解析城乡生活中维护各项民事权利的典型案例。
1.2 列举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护权利、承担责任的事例,说明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权利。
2.信守合同与违约
2.3 列举解决各种民事纠纷的事例,表明合同是当事人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所达成的一种协议,评述签订合同在当前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意义。
2.4 解析签订债务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列举履行债务合同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明确信守合同的重要意义。
2.5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违反合同应依法承担的违约责任。
3.就业与创业
3.6 叙述求职、应聘的各种方式和程序,归纳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评议成功就业的经验。
3.7 引述从业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与义务,评议雇主和雇员发生争议的案例,说明就业者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3.8 引述规范市场竞争的法律条款,评述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关切,说明依法经营对成功创业的意义。
4.婚姻与家庭
4.9 概述确定婚姻关系的法律程序,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解析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4.10 列举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针对虐待、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解析规范家庭关系的法律条款。
5.法律救助
5.11 剖析典型案例,理解司法调节、行政复议在解决权益纠纷中的作用。
5.12 归纳公民的诉讼权利,了解行政、民事、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13 评述具体案例中的证词和证据,确认举证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和作用。
5.14 概述律师的职责和作用,解析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的意义和作用。
 
【活动建议】
1.选择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农村集体土地、城市房屋、相邻地等案例,讨论城乡有关土地占有、使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2.针对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的案例,讨论如何依法维护人格权。
3.引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较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针对履行合同中发生纠纷的案例,模拟一场法庭辩论。
4.调查、收集当前青年恋爱和婚姻的行为观念,对照相关法规,对其观点和行为进行评估。
5.分析几例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如物业管理、邻里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等,参照有关法规,做出自己的裁定。
6.创设有关案情的情境,推选几位同学,试写一份控告或投诉书,演示投诉和诉讼程序,并在全班进行评议。
 
(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现代科技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如经济、科技、环境伦理等,也需要认真面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探讨新的伦理问题,不仅是贯彻以德治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1.1列举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2列举不同职业道德规范,评判履行职业道德中的矛盾,概括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说明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3列举反映夫妻、长幼、邻里之间关系的事例,说明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4评析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借鉴国外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典型范例。
1.5归纳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明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阐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意义。
2.辨析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
2.6解释市场经济中,自愿交往和交换的契约、信用关系,辨析欺诈行为的代价与后果,明确诚实守信的价值。
2.7评述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
2.8描述职业活动和职业精神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理解提供真实、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3.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3.9评述科技发展与观念更新的关系,领会科技进步对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3.10列举科技成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的事例,如核能开发、基因工程等,探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应用科技成果是合乎道德的。
3.11了解在生命科学与技术方面正在取得的进展,如试管婴儿、代孕技术、克隆技术等,评析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冲突。
3.12 了解在计算机与网络科技上正在取得的进展,列举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产生的问题,探讨对网络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
4.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伦理困惑
4.13考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印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
4.14列举自然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伦理意义上解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15列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事例,评议世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争议。
 
【活动建议】
1.收集突发“非典”时期的有关报道,共同归纳面临危难时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与重点。
2.模拟不同职业工作中发生纠纷的情景,扮演职业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如医生与患者、司售人员与乘客、公务员与群众等,探讨面对纠纷时恪守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现。
3.围绕两种命题:一种是“参与”的公平,一种是“结果”的公平,搜集生活中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事例。
4.选择一些当前存在的伦理矛盾和冲突,收集有关资料,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二)评价意义
1.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要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内容标准”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内容目标的陈述,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在不同意义上表达了对相关知识评价的不同要求。
2.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科书的编写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课程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处理好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关系,知识点的选择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在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和成人化倾向的同时,鲜明地为学生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
(二)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与编写教科书的关系
教科书的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体现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按照内容标准的规范和规则,参照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教科书。
(三)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教科书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发挥教科书主动、积极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
(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学生使用的需要
教科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应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五)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基本内容的表述,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可读性,板式设计的可视性。在此基础上,应力求引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采用能够启迪思维的活动设计,以利于在吸引学生阅读的同时,促进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一)丰富、拓展课程资源
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人力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
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二)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
自主开发。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
特色开发。学校要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
共同开发。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最新资讯
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专页公告
北京2015年高考将有四个重大....
201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汇总
2012高考方向:透过高考新课....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流高校越来越远....
2012高校各省招生趋势一览
历史必修部分2012年历史高考....
山东今年高考或变文综理综恢复使....
教育部:最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
快乐高效教学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
热烈庆祝我站申报中国教育学会十....
热门资讯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诚聘天下英才,共建精品网站!
欢迎订阅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系....
快乐高效教学方式研究课题报告
热烈庆祝我站申报中国教育学会十....
快乐高效教学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高一....
欢迎订阅高考历史复习系列辅导资....
广东省2008年初中毕业生思想....
高中数学必修模块①②③④⑤编辑....
《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
快乐高效教学方式课题组赠送大礼....
[上一篇]2009年政治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下一篇]广东省2008年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考试大纲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