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根据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尝试进行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两项:一是学会从地图与图表获取信息,二是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单元综合探究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还引领学生挖掘本土教材,分析客家文化。
我所面对的学情是: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探究活动具有可行的基础。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合作学习过分依赖他人,责任意识淡薄,影响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因此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及具体操作方案。
3.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行为。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美的事物充满向往,因此可以借机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
1.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
在学法上,我采取课前、课堂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五种:合作探究法、成果展示法、欣赏点评法、实例调查法、教育美育法。
下面,我侧重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
因为本课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综合探究课,所以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宜详细而具体。总的准备有2个,其中学生的准备按互补原则又具体分为三个小组:摄影组、地理组、经济组。每组各有主题、任务、成果展示和评价四个目标。每个小组再进行具体分工。
摄影组:网上查找深圳、郑州、西安和乌鲁木齐的自然景观图片及风土人情图片,下分设4个小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主持组。
地理组:负责分析所经地区地形与气候的特点及南北与东西的差异,下分设地形组、气候组、南北组、东西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地形组:负责的问题有:1.我国地形区有哪些?2.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气候组:负责的问题有:1.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特点是什么?3.秦岭—淮河有哪些地理意义?
南北组与东西组:1.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2.分析差异的原因。
展览组:1.负责评选所有图片,选取精华打印,张贴。2.负责本小组的成果展示与讲解。
经济组:负责查找我国在协调区域发展上的政策措施及成就。下分设政策组、工程组、图片组、课件组、展览组,分别带着各自的问题查找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既可以在学校电脑室,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老师通过qq群随时指导。在每组特意设一个展览组,对优秀作品进行及时鼓励与宣传,活动结束后对小组与个人又进行及时评价,这样就极大调动起了小组与个人的责任意识与积极性,保障了活动的有效进行。
导入新课时,我选取了本土文化深圳的客家遗址──鹤湖新居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1.深圳有着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吸引着远方游客,你能说出她的芳名和方位吗?
2.客家人来自哪里?他们的故乡和深圳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哪些差异?
意图:联系本土实例,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能迅速进入主题。
下面是学生的成果展示与师生活动,由四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图片欣赏——感受美
操作:在摄影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图片欣赏过程中,展开学生活动一分钟演讲比赛:七嘴八舌话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第二环节:探究根源──鉴赏美
操作:地理组的同学成果展示后,引导学生进行五个方面的问题探究。
意图:通过现象探究根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探究一:找原因
操作:个人抢答赛
1.我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哪两个方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地形与气候图。
2.概括我国地形和气候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气候多种多样,南北温差大。
3.我国地形和气候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图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影响因素。
意图: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明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探究二:找差异
操作:
情景一:南北差异
分析我国南北地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存在哪些差异,让学生展开填写表格比赛。
学生:填写表格比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表扬并小结。
情景二:东西有别
学生:展开小组竞赛活动──找差异,小组成员由前往后说差异,比速度比流利。然后迅速完成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表扬并小结。
意图:通过个人与小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探究三:找联系
操作:我国的地形和气候与对我国的区域差异有什么影响?开展画简图比赛。
学生:动脑思考画简图。
教师:巡视指导,选出优秀作品表扬。
意图:学生通过画图,能加深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前者影响着后者,一目了然。
探究四:找优势
操作:小组PK──东西部资源大比拼。
学生:全班分成两大组代表东西部,找本区域资源优势,对方劣势。
小结: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意图:通过擂台赛制造高潮,让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点,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探究五:找对策
操作: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互通有无?
意图:在学生探讨中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交流互补——创造美
针对区域差异,怎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智慧的创造与探索,从而体现了美育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去创造美。
操作:在成果展示中进行探究六——找问题。
小结: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对问题进行集锦、解答。
意图:通过新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创新火花,轻松突破难点。
第四环节:和谐共进──追求美
操作:由于时间关系,对南北文化的交融——客家文化的探究,作为知识拓展,放在课后。
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家乡,借鉴客家精神,培养学生一种追求美的情怀,团结奋斗,和谐共进,为推进和谐深圳、和谐社会而努力!
最后,让学生完成评价表格,评选各种奖项,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成果展示为主线,以知识点拨与美育教育相结合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以问题驱动,层层递进,通过小组竞赛找原因、找差异、找联系、找优势、找对策活动的开展,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并达到课堂以外的延伸。不仅引领学生开发了本土教材,而且把美育的四个阶段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与知识探究进行了有机结合,最终达成共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