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选修  |   高考  |   学业水平  |   中考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其他
资讯 | 学案教案 | 同步课件 | 同步试卷 | 名校月考 | 仿真模拟 | 真题汇编 | 名题精解 | 快乐探究 | 视听教学 | 快乐助记 | 快教园地 | 综合荟萃
  资源下载 - 历史专栏 - 高考 - 综合荟萃 - 所有版本 - 文章内容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上传:啊杜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0-11-4 22:21:06 点击次数:2259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必须依据高考性质和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
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二)命题原则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必须根据高校选拔新生的需要和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
教育的要求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
求,促进考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科学性: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
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试题的难度要求适当,思考量、阅读量
和书写量适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科思想方法,
关注考生的发展潜力。
    3.时代性: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重点考查考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科技发展
的状况,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4.人文性: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考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优秀民族文化成果,重
视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考核;尊重考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考生。
    5.实践性: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考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考生提高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6.选择性: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
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置选修模块的选答题,鼓励和促进考生个性化发展。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满分:300分。
    4.内容比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左右。
    5.题型比例:试卷包括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 
    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144分。
    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必答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
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第二部分为选答题,约为40分。选答题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
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
中选答1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
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
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 
6.试题难度:全卷总体难度(P0.6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0.65,历史0.60左右,地理0.55~0.60
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
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考试范围与内容
1.考试范围
历史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的命题,参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高
考《考试大纲》以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并结
合福建省历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试命题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
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历史和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及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个选修模块为选考
内容。
    历史学科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2.考试内容 
历史 必修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  三公九卿  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刺史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手工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改良蒸汽机 4)电气技术的应用 
6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拜伦的《唐璜》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  高的《向日葵》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删除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
《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4)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   
2)维新思想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社会福利制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现代艺术  
1)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2)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  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的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对国
民经济的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居室建筑的变化  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技术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个面向方针  科教兴国战略 
选修部分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欧洲的宗教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删除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六阿里改革、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删除秦始皇)
1)唐太宗 2)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删除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删除克伦威尔)
1)华盛顿 2)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删除凯末尔)
1)孙中山 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删除李时珍、詹天佑)
1)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考生
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测试意图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试题的信息
具有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
基本特点,因此,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
    该项考核目标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从中获
取解答问题的相关信息。
    历史学科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
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
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该项考核目标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的整理,剔除无效、干扰、虚假、错误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掘、提炼、归纳有效信息。提炼历
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
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再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
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该项能力目标要求考生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
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
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并从整体上把握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解决历史问题。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组织、再现和运用学
科相关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能力测试的基本内容和决定考试水平的关键。
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的知识储备。试题设置的新情景、提出
的新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相关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试题的特定
要求加以运用。
    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关联、推导和借助等方法。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对应、分类、取
舍和引申等方法。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该项考核目标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则属于主观认识的结果。考生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别客观的
历史事实和主观的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该项考核目标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历史事实进而分析历史结论。它考查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进一步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试题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
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是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是在充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
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调动和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科学合理地
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因人物而异,考生只有掌握充分信息、应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才能予以证
明。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阐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
解说,即要求考生独立地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当然,这些都应该被限制在试题的要
求之内,其描述和阐释也应该符合试题的指向。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了解问题的实质;最后是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
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叙述,指的是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的要求,用历史学科语言准确描述历史
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特征是指事物之间具有区别意义的成分。历史事物的特征即一种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
成分,它包括:(1)历史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这种特定因素一定导致事物内部的某种特定关系,而
这种特定关系一定反映事物的特点。(2)与历史事物作用于社会或社会作用于历史事物有关的直接现
象。(3)历史事物自身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现象。
    通常,对历史事物特征的描述和解释会涉及到历史现象,而有些现象往往就是特征的某种表现,
这要视试题的要求而定。就能力要求而言,表述现象和描述特征应分别予以说明。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它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历
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历史事物发展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1)影响社会运行的
特点和这一特点发展的轨迹。(2)历史事物自身关系的互动和这种互动的节奏。(3)历史事物之间
相互关系的根据和这种根据的变化。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动态考察、
理性思维,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
讨论。历史学科的观点是从论证和探讨的过程中产生的。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成为立论的过程,
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考查过程中,由于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教材中未
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
讨问题的过程。
    该项考核目标重点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创新品质。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此项考核目标要求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判断方法辨别历史现象,对相关联
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论证历史问题,这一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
用论据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历史人物因所处的时代、地位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
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
    该项能力目标要求考生引用历史材料、观点等,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议论和评判他人观点。它要
求考生关注和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考查考生思维过程中的逻辑严密性、质疑意识和
批判精神,以及重史料重证据的史学理念。
    辨析、批判及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体现。在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
观点时,要注意所引用的观点、借鉴的历史事物必须真实可信,符合历史事实;要把历史事物和观点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该项考核目标考查考生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独立思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着论从史出的学科原则,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个人见
解。
在对有关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或某些史学观点进行论证、评论时,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
鼓励创新和大胆质疑,更需小心求证,摆事实讲道理。
    体现这一考核目标的试题,更多地呈现出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推荐资源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
海珠区2014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广州六中2014-2015学年....
【名师解析】山东省实验中学20....
深圳市2015届高三年级五校联....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
热门资源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工业....
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灭....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近代....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错题....
热点专题: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备考....
历史情景新题面面观
助记歌曲视频:远古的传说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欧美....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级2009学....
[上一篇]2010年和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说明比较表
[下一篇]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历史部分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