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找准方向、创造佳绩
——2009年高考研讨会的发言
广东佛山顺德区 李长福 杨幼全 梁仁华等
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科考试将是短期内单科考试的最后一战,也是短期内历史科师生展现自己水平、个性和特色的最后一战,大家的重视程度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在最后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提高备考效率,争创佳绩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好考纲、课标,尤其是要研究好07、08两年高考试题,找准备考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一、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
1、从知识内容上看,考查的主要是重点主干知识。
考查的重点、主干知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各专题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古代中国的经济”中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影响,精耕细作农业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内涵及影响。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深刻体现了历史的教化功能。近代西方和中国的民主化问题、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思想解放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问题、社会生活变迁问题等。
三是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这是基于“一标多本”教材格局的必然选择。据不完全统计07广东卷渗及到的历史概念达40个以上,08广东卷更是超过了50个。07广东卷考查历史阶段特征或与阶段特征有关的试题,选择题有19道,非选择题有5小问;08广东卷选择题有15道,非选择题有8小问。
2、从能力考核上看,综合考查多种能力,尤其是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近年来高考历史科试题考查的主要学科能力有:记忆与理解,分析与判断,比较与鉴别,归纳与概括,综合与评价等。
但由于试题中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情境,对历史问题的主观性解释与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基本的、最重要的仍然是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历史解释与评价能力的考查,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历史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这两年试题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探究性试题,如07广东卷第6题实业救国题、第26题明朝妇女婚姻观题,08广东卷第9题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题、第26题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等,要求考生从已获取的信息或有关知识出发来分析、论证某一新的历史问题,实际考查的就是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3、从命题技术上看,有创新、亮点多。
(1)广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如07广东卷明代妇女婚姻观题,08广东卷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体现了“一标多本”教材格局下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引入多学科的思想观点来分析问题。如政治理论方面有08海南卷对法国两种民主形式的认识,经济常识方面有08宁夏文综卷对罗斯福新政中金融措施及作用的理解,哲学方面08山东文综卷对近代机器之利的辩证认识等。
(3)引进新史观、新方法
史观运用方面主要有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如07广东卷第27题以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合中外思想解放问题,第29题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来认识和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中国近代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计量史学运用,如08广东卷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史料的鉴别与运用,如07广东卷第26题明朝妇女婚姻观、08广东卷第4题管仲经济思想题。
(4)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如07广东卷法国大革命评论题等。
4、从价值取向上看,渗透对公民基本素养的考查,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新课程认为,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素质。新时代的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思想素质,在这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都有或隐或显的体现,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在历史试题中的体现。如,彰显民主、法治精神,这部分内容在试题中有大量体现;突出理性精神与独立思考,如08广东卷中国形象题,07广东卷法国大革命评论题;树立爱国意识和全球意识等,如07广东卷的抗战军人题、中外思想解放题。
二、后阶段备考复习的基本策略
1、激发斗志,树立学生对高考的信心和良好预期。
信心和斗志是高考成功的首要前提。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对未来的绝望,而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对未来的期望。罗斯福能够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固然重要,但比其更重要的是罗斯福定期发表的“炉边谈话”,因为这些谈话,使美国人民逐渐摆脱了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恢复了信心和希望,从而增加消费,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举扭转局面。面对当前新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经济学家给出的最佳答案仍然是信心,温总理也说,比黄金更珍贵的是信心。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斗志呢?一、用事实和数据告诉学生高考并不可怕,只要付出努力得高分并不难。二、用性价比的原理告诉大家,后阶段在历史学科上多投入点,可达到产出的最大化,大大地提高历史科的成绩和高考总成绩,提升上线层次,激发学生历史复习的动力。三、在后期的模拟测试和训练中注意保护学生的信心和斗志,要慎重选择试题。四、虚实结合鼓励信心不足的学生。实的方面我们可以用历届高考中的“黑马”事例来鼓励他;虚的方面,可将“你一定行”、“没问题”、“高考肯定比现在行”等话语挂在嘴上。这样就算学生真的不行,也会被你忽悠得自以为还行,他就会坚持学、坚持练,抱着希望去战斗,最后的成绩就算不令人惊喜,至少也不会很差!
2、用新史观整合重点知识,强化对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复习。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可以从任何一个专题出发,综合运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重新整合重点知识。如复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这一专题,纵向方面可从现代化史观中的政治民主化主题出发,将中国历史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政治史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横向方面可从文明史观出发,将这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对明清时期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从全球史观出发,将这一阶段中西方历史进行对比,从而理解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特征及其原因和影响。这样既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巩固重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基本概念和阶段特征。如上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要进一步落实内阁、军机处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也要从宏观上理解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发展;反传统的新儒家思想兴起,总结性的传统科技不断涌现,文学、艺术呈现新特点等等。
3、重点提高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历史解释和评价能力。
在备考复习中要掌握的方法和能力比较多,但基本的、最重要的仍然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依据所获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与评价。所以,在备考复习中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后阶段历史备考复习中应予注意的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是要准确、全面、有效地获取信息。
所谓“准确”就是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要符合材料原意,并能运用一定的史实研究方法对材料进行鉴别。如08广东卷第4题管仲经济思想题,某研究者对管仲那段话的理解就是不准确的,自然结论就不正确。
所谓“全面”就是要尽可能的穷尽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引言、正文和注释中体现的所有信息。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对回答问题有意义,如08广东卷26题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中“备注”第一、二栏对理解数据的含义有帮助,第四栏对计算具体开支有帮助,而后三栏是辅助信息,对解题意义不大。
怎样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准确、全面、有效地获取信息?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以高考典型试题为素材进行针对性训练,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图逐表地分析材料,体会高考试题历史信息是怎样呈现,又该如何从中概括提炼出来。如95全国卷第39题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题是比较典型的文字材料型试题,08广东卷第26题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是比较典型的图表数据型试题,06广东卷第26题周人生活题则是比较典型的文字图表混合型试题,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其次是能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谓历史解释,即从所获取的历史信息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对历史现象作一定的阐释,使历史上发生的人或事变得可以理解。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从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出发,二是结合已有知识和理论储备,实事求是地对某一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07广东卷第28题法国大革命题的第(1)问“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就需要调动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说明。08广东卷第26题西汉农民生产生活题也是一道综合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试题。
第三是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评价历史问题一是要依据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可来自材料信息,也可是所学知识。二是要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其标准主要是是否有利实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主要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改善,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等是判断的基本标准。三是做出合乎事实和标准的判断。由于所依据的史实或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就有评价的多样性问题。如08广东卷的第8题五四运动评价题和第10题蒋介石评价题,比较典型的是07广东卷第28题第(1)问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第四是用高考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基本能力。
将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集中起来,按模块和专题分类,每天做两题,批改讲评,让学生揣摩、理解进而学会如何解读材料、解释和评价历史问题,集中训练一个月左右,学生的相关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还能形成解题的基本套路,在高考中碰到相似的问题就不会害怕了。
4、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复习过程还要进一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如民主法治意识、全球意识、环境意识、爱国主义、理性精神等。
三、重点问题分析
什么样的问题是高考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07、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这些基本认识:
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史重点关注的是经济和文化内容,中外近代史重点关注的是政治问题(西方的政治民主化、中国的反侵略争独立、反专制争民主),中外现代史重点关注的是经济问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及其相互交融)。
从微观知识取向上看:
(1)直接或间接考查主干知识 尤其是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人物或思想。
例:07、08广东高考非选择题
题号 |
07广东 |
08广东 |
26 |
明朝妇女婚姻观的研究 |
西汉农民的生产生活 |
27 |
文艺复兴、儒家思想演变、近代思想解放 |
近现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28 |
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与评论 |
中国特色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
29 |
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的评价 |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及与英国的经济关系 |
30 |
期大林经济体制、新中国农村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 |
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
(2)贴近社会生活或热点问题。
例:
08广东 中国形象(08奥运) 07广东 建国后农业调整(三农)
08山东 家庭伦理观 07海南 建国后两次农业发展(三农)
08重庆 灾害问题 08山东 修改清室优待条例(民主)
08天津 粮食问题 07海南 抗战时中共民主建设(民主)
08天津 教育问题 08宁夏 民主党派政治主张(民主) |
(3)关注世界大国的政治经济变化,认识世界大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例:近代政治变化——主要是英美法三国
英 |
美 |
法 |
07天津 洛克君主立宪制
07上海 英国工人状况
07江苏 英法俄崛起因素
08全Ⅰ 唐科举与英文官制
08全Ⅱ 马戛尔尼与乾隆 |
07北京 美国制度创新
08广东 北美独立原因等
08上海 南北战争原因 |
07广东 法国大革命评价
07海南 《人权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比较》
08上海 《人权宣言》评价
08海南 大革命中两种民主 |
例:现代改革——主要是苏美两国
斯大林体制 |
罗斯福新政 |
07广东 中苏农业政策
08广东 斯大林体制、苏联改革及局限
08江苏 英美苏经济模式等
08四川 中苏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原因
08重庆 苏联改革及解体内外原因 |
07山东 新政中的社会保障
08江苏 英美苏经济模式等
08宁夏 新政与房贷等
08重庆 灾害及美英福利改革
|
(4)关注改革,理解改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新课程区和上海市,除了阿里改革没有涉及,其他历次改革均有涉及,详见附表。
分析多年高考试题,我们认为分析重点问题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重点内容,尤其是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思想或人物。二、与社会问题、时政热点密切相关。2009年以下时政热点应重点关注:金融海啸、奥巴马当选、中国崛起、台海关系、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等周年纪念性事件。三、近年各地高考试题密切关注的问题。如英法美苏等大国问题年年考。四、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大题的命制大致突出小切口、大跨度、多方面、开放性的基本特点。如08广东卷中国形象题,就是从中国形象这一小切口出发,大跨度地考查了近现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最后还要谈启示,提升历史认识。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简单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1)主要依据:一、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深远。二、恢复高考以来,曾有4年在中央集权制方面命过大题,分别是83全国卷,95上海卷,01年广东卷,07年上海卷。三、07、08广东古代史非选择题没有涉及政治史内容,09有可能在政治史命题。四、政治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问题,省管县广东改革试点工作,台湾与西藏等地方问题也是热点问题。
(2)内容分析:先秦宗法分封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西汉内外朝制等、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及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代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也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压抑地方积极性。
(3)切入角度: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评价,重点分析、理解中央集权制的积极意义。比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就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有利于中央政权的产生,相反,古代中国的统一是人类的组织能力战胜地理环境的一次胜利”。二、中央机构改革(秦汉隋唐宋明清时期)或地方机构改革(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内容和影响。三、中央与地方(边疆)地区的关系问题,如台湾、西藏问题。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主要依据:一、土地制度及其经营方式的演变是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流转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三、90年代的高考试题多次涉及近现代土地制度的变革,但还很少涉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的演变。
(2)内容分析:
商周实行井田制,与之相应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产生;这一方面把劳动者从井田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当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形成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群体,引起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
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主要有自耕农和租佃经营两种形式。在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下,租佃经营逐渐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赋役制度的变革、农民身分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由于租佃制经营中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加上货币地租的推广,佃农的生产自主性较强,积极性提高,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3)切入角度: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及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综合分析。二、运用材料,综合分析不同时期(特别是对宋元和明清时期)租佃制经营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3、明清时期(17、18世纪)中西方历史的比较
(1)主要依据:一、是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重点内容。二、高考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过,如06广东卷以《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切入,考查对17、18世纪中西方历史不同发展特点的认识。三、体现全球史观
(2)内容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孕育,但受专制统治、小农经济严重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但专制统治的强化却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传统科技继续发展,总结性科技成就不断出现,小说、戏剧、书法和绘画等高度发达,但日益僵化的理学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传统科技也未能向近代科技迈进。总之,是盛世中孕育着危机,中国社会盛极而衰。
西方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不断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逐步确立。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欣欣向荣。启蒙运动冲击了专制统治,为新社会、新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切入角度:一、比较明清时期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根源。二、比较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特征,并归纳其启示。三、放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下,来认识17、18世纪中国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4、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几部重要法律文献
(1)主要依据:一、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也是近现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主线之一。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依法治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法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三、围绕这些法律文件,近两年广东高考试题经常在选择题上做文章。
(2)内容分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尽管有因人立法的局限,但它规定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和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是一部民主主义宪法,对近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基础,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以后几部宪法的基本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经过四次重大修订,与改革开放的形势相适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
(3)切入角度:一、比较《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二、选取四部文件中关于人权问题的有关规定,来认识宪法性文件中关于人权保障问题的发展进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5、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主要依据:一、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已从国际关系中的配角,成为主角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二、今年是建国60周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建国60周年伟大成就之一。三、近年高考外交方面的内容还很少涉及。
(2)内容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国际地位大为下降,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巴黎和会,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现,却得到战败国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抗美援朝运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万隆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外交新形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外交目标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先后与日美苏关系正常化。外交战略指导思想从立异到求同,如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东海油气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外交工作主导面从斗争到合作,如组织六方会谈,参加联合国维和,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等。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角色的理解,经历了四个阶段:怀疑论(1978—1989),中国的现代化搞得成吗?垮台论(1989—1997),中国会垮台、崩溃。威胁论,1997年后,亚洲金融风暴,曾令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但也有人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责任论,2006年,佐利克提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
(3)切入角度:一、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民国时期为挽救弱国地位作了哪些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线索切入。二、可从外交目标的改变与外交地位变化这个角度切入。
6、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
(1)主要依据:一、高层关注。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把三次巨变概括为“20世纪中国的三次伟大革命”。二、高考关注前两次“巨变”“革命”,近年来考查不少,如06广东卷考查辛亥革命,07广东卷考查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等,第三次巨变全国各省市07、08年只有上海连续考到。三、09年是建国60周年。
(2)内容分析:以下着重从建国后的两次重大转变进行分析。
第一次转变:从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济上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公有制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上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初步建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思想文化上一系列新的理论建树,如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多党合作的理论、双百方针等。
第二次转变:改革开放后由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对外开放的发展等。政治上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思想文化上创新不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典型代表。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逐步向一个开放的社会转变。
(3)切入角度;一、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入手。如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及影响。二、从治国理念的转变入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依法治国,再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三、从具体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切入,分析变迁的原因。
7、法律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1)主要依据:一、民主与法治建设是必修Ⅰ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二、这两年高考试题非选择题中考查西方民主建设的内容比较多,但从法律的角度切入命题比较少,考查法律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则更少。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不断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发挥政治优势以外,加强立法,用法律来进行调节意义重大,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
(2)内容分析
古代:罗马法在调整民商事法律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当时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近现代西方民商事法律的发展奠定基础。
近代:《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在吸收罗马法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近代社会的变迁,在民商事法律规范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两部法律在调节近代西方社会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英美法德等有一系列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建设内容。这些法律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刺激消费、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切入角度:一、比较《查士丁尼法典》和《拿破仑法典》内容,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拿破仑法典》的意义。二、从俾斯麦时期的德意帝国的社会立法,到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保障法,再到现代英国的社会立法,理解社会立法对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8、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主要依据:一、英国近代史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二、近年来中英关系融洽和谐。三、07、08两年全国各地世界近现代史中主要考查英法美三国,但广东这两年非选择题考查美法苏较多,而英国内容相对较少。
(2)内容分析:
17世纪的英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政治上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革命的结束,《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使英国政治逐渐由人治走向法治。文化上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标志人类进行科学时代,也对启蒙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思想领域洛克的提出自由平等思想和分权理论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奠定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基础。
而对世界历史影响更深远的当属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它和法国大革命一起启动了欧洲乃至全球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它推动英国的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推动殖民扩张活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切入角度:一、横向分析17世纪英国三大事件对英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二、纵向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9、美国社会的民主化和多元化进程
(1)主要依据:一、大国政治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现象,高考中美国因素越来越多。二、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三、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2)内容分析:
《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从思想上和法理上为美国的民主化建设奠定基础。美国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即著名的《权利法案》有利民主权利的扩大。随后宪法一系列的修正案对男子选举权、妇女选举权和黑人选举权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推动美国的民主化。
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各族裔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加强。
(3)切入角度:从选举文化入手来理解美国社会民主与多元化进程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0、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主要依据: 一、因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影响巨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重要意义。 二、是历年高考关注的重点问题。
(2)内容分析: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早期危机主要是依靠市场自身力量逐渐调整恢复。始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特别严重,靠市场自身力量难恢复,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干预经济,自由主义逐渐被凯恩斯主义取代。20世纪70年代受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进入经济滞胀状态,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2007年底开始,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发展成全球性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声誉扫地。
(3)切入角度:一、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社会公共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二、危机中的失业问题及解决之道与影响。三、以近代德国、日本的崛起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探讨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11、中美关系
(1)主要依据:一、中美是当今国际事务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近年两国关系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二、了解和认识中美关系,对理性地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三、中美建交30周年。
(2)内容分析:美国凭借《中美望厦条约》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取得一系列特权和利益。19世纪末宣布门户开放政策,全面提升在华地位。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取得庚子赔款,后用于中国教育事业。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获取政治经济利益。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时间里敌视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直至建交。20世纪80、90年代中美关系曲折反复,错综复杂,蹒跚前行。进入21世纪后,两国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3)切入角度: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发展演变进程,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的根源。 二、从中美共同应对挑战的角度切入,理解中美合作的历史作用。如共同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
12、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
(1)主要依据:两次改革比较典型,对转型时期的秦国和日本的影响,全面、巨大而深远。其改革推进的进程、内容和经验教训对今天的中国的改革都有启示意义。
(2)内容分析:
商鞅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管理、经济发展、法律建设、文教控制等方面,其积极的一面是政治、经济效率极高,国力提高迅速。但漠视文教,降低了道德水准,为秦朝的历史发展埋下隐患。
明治维新内容涉及政治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方面,比较全面有效。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也给亚洲各国和日本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灾难。
(3)切入角度:一、比较两次改革的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二、具体分析两次改革中文教政策的利弊。
附一:07、08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考点统计
题号 |
07年 |
08年 |
题号 |
07年 |
08年 |
1 |
商代农耕生活 |
宗法制 |
17 |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
2 |
孔孟学说的中心 |
经济重心南移 |
18 |
美国民主政治的起源 |
黑奴贸易(对‘乌木’的理解) |
3 |
秦代郡县制度 |
专制主义制度特征 |
19 |
工业革命与英国的人口变化 |
法国三级会议的权力 |
4 |
宰相制度与君主专制加强 |
精耕细作与重农政策 |
20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 |
空想社会主义特点 |
5 |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
陆王心学特点 |
21 |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
近代科技对宗教信仰的冲击 |
6 |
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
康有为思想特征 |
22 |
90年代以来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
苏联重要城市地名的演变 |
7 |
民国初年政治混乱的根源 |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23 |
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 |
西欧的复兴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8 |
抗战时期对军人的态度 |
五四运动的评价 |
24 |
电视的普及及影响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9 |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政治局势 |
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
25 |
量子论对物理学的影响 |
现代主义艺术特点 |
10 |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
蒋介石的评价 |
26 |
明朝妇女婚姻观的研究 |
西汉农耕经济的特点 |
11 |
《共同纲领》的地位 |
近代重要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 |
27 |
文艺复兴、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思想解放 |
近现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
12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论 |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8 |
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与评论 |
中国特色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
13 |
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调整政策(减少城镇人口) |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 |
29 |
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不同角度对中国近代重大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及与英国的经济关系 |
14 |
南方谈话的国际背景 |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划分所体现的外交政策 |
30 |
期大林经济体制、新中国农村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 |
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经济调整 |
15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代化战略部署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31 |
宗教改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
16 |
罗马法的历史影响 |
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原因 |
32 |
凯末尔与土耳其的发展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解读 |
附二:07、08年历史高考广东卷考点在各专题中的比重
项目 |
07年 |
08年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选择 |
非选 |
选择 |
非选 |
古代 |
古代
中国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
6 |
|
3 |
|
古代中国的经济 |
3 |
2 |
6 |
13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3 |
9 |
6 |
2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3 |
|
|
|
古代希腊罗马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3 |
|
3 |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
|
|
|
近代 |
近代
世界 |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
4 |
3 |
2 |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 |
6 |
|
3 |
|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
3 |
|
3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 |
3 |
|
3 |
|
近代科学技术 |
|
|
3 |
|
近代
中国 |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
9 |
14 |
12 |
8 |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3 |
|
3、 |
|
思想解放的潮流 |
|
5 |
3 |
|
现代 |
现代
世界 |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
9 |
3 |
5 |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3 |
|
|
4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3 |
|
3 |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3 |
|
3 |
|
现代科学技术 |
6 |
|
|
|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
|
3 |
|
现代
中国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3 |
|
3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3 |
8 |
3 |
7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3 |
|
3 |
1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3 |
|
|
|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3 |
|
|
4 |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
3 |
|
3 |
|
选修二 |
|
|
|
10 |
|
12 |
选修一或四 |
|
|
|
9 |
|
9 |
其他 |
|
|
|
5 |
|
6 |
合计 |
|
|
75 |
75 |
75 |
75 |
注: (1)选修二与必修一难以绝对区分,仅将非选择题中有关选修二的内容单列。
(2)“其他”是指与知识点关系不是很大的考生主观性认识的内容
(3)有些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多个专题,实际上难以绝对分开。
附三:07、08年各地选修内容考核统计
改革:
年份 |
地区 |
内容 |
07 |
广东 |
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及其意义 |
山东 |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
海南 |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不同及成败原因 |
宁夏 |
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失误 |
08 |
广东 |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
山东 |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提高社会地位的措施及对贵族政策 |
海南 |
凯末尔服饰改革与辛亥革命后的剪辫 |
宁夏 |
彼得一世改革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
江苏 |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背景、内容、阻力及意义 |
人物评说:
年份 |
地区 |
内容 |
07 |
广东 |
凯末尔改革及意义 |
|
海南 |
拿破仑统治特征及评价 |
|
宁夏 |
牛顿力学理论背景及意义 |
08 |
广东 |
李时珍《本草纲目》材料分析 |
|
海南 |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
|
宁夏 |
沈括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素质 |
|
江苏 |
拿破仑称帝与华盛顿比较 |
民主思想与实践:
年份 |
地区 |
内容 |
07 |
山东 |
20世纪初中国新妇女观及期影响 |
|
海南 |
世界与中国人权问题 |
|
宁夏 |
罗斯福的自由理念与1945年毛泽东自由民主中国的思想 |
08 |
宁夏 |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变化及其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