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考点
1.世界史部分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经典力学和进化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5)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6)现代科学技术
(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成就
2.中国史部分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等
二、主干知识框架
(一)必修1
1.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
(1)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奠基、确立、顶峰)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至明清)
(3)欧美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等)
(4)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民主政权)
(5)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建国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不同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各自文明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从专制到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政治文明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2.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
(1)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和平反冤假错案
(4)1979年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198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7)1998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8)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3.新中国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4)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7)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8)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如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二)必修2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全球化
(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更要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其影响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
(1)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经济
目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民用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历程:从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到新的春天。影响主要从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夹缝中求生存、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发展、大部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是近代进步性和革命性的经济成分。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1)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
(2)政治上: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胜利等。
(3)民主法制建设上: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5.近现代中国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制定了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革命纲领。
(4)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目的是限制封建剥削。
(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
(6)1950年土改:彻底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所有制是私有。
(7)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
(8)1978年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废除人民公社。
6.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列强侵略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经济体制,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思想上:冲击落后的思想观念,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近代化起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求亡图存运动。
思想上: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科学思想。
7.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政策到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推出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做法都本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相互借鉴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必修3
1.儒家思想
(1)形成:春秋战国。
(2)惨遭摧残:秦朝。
(3)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5)发展:宋明。
(6)活跃:明清。
(7)利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9)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
(10)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2.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1)三大特征
第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目的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第二,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第三,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第一,洋务运动:地主阶级学“器物”、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第三,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民主、科学)
第四,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毛泽东思想
(1)初创: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
(4)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一)必修1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
2.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1)分封制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2)郡县制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1)三公九卿制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2)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与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4.大河流域与海洋地域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大河流域与海洋环境产生不同的文明,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6.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的性质
(1)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
(2)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7.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抗战初期是积极的。
9.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特点
第一,保留了君主,但统而不治。
第二,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第三,责任制内阁是核心,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10.美国共和制
(1)确立
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从权力分配上说,体现分权与制衡的三权分立原则。
(2)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11.马克思主义
(1)背景:经济上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上无产阶级壮大;思想上三个来源。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意义: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南。
12.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2)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3.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14.二战后国际格局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冷战”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建立。
(3)局部热战:在“冷战”大背景下,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4)两级格局结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解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必修2
1.中国传统农业
(1)自然经济
也称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保守性的特点,缺少活力。
(2)耕作方式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工作方式;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2.资本主义萌芽与自然经济解体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阻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也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中国近代化
(1)近代化
第一,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使用机器生产的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洋务运动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第二,政治上的民主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思想上的理性化:新文化运动。
(2)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关系:只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真正近代化。
4.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1)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2)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3)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5.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80年代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环渤海地区。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6)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6.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1)自由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凯恩斯主义: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第一次运用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得到充分发展。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8.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改革成效不显著。
(2)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其失败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9.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1)区域集团化
①从欧共体到欧盟。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成立,反映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变。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②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③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它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2)新兴区域合作组织
2001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经济全球化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向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家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宗旨是从二战后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关贸总协定:宗旨是实现贸易自由化。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②当今国际性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它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必修3
1.四大理论成果
(1)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新民主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
(3)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
(1)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3.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浪漫主义文学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主要作品:雨果《巴黎圣母院》;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
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主要作品: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3)现代主义文学
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主要作品:萧伯纳《苹果车》;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主要问题说明
1.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国有哪些阶级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而奋起抗争?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1)主要任务: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阶级及结果:农民阶级进行的天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资产阶级进行的辛亥革命,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1)社会性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3)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4)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无产阶级政党为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到农村去创建根据地,依靠广大农民,把农村造成我们的强大阵地,借以反对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是中国革命实际的特征。
3.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选择?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③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独裁专制。
④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胜利的道路,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新中国确立民主政治制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内容有哪些?这些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因素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为缔造新中国作出了贡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为祖国建设和边疆开发作出了贡献。
现实需要:我国刚刚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2)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前提条件: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4)重要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4.200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及思想解放30周年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农村、城市、经济体制。
开放:格局。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根本利益)写入党章。
(2)思想解放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判断是非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
1995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5.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你怎样认识?
(1)不同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政党竞争,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民主集中原则。
(2)原因
国家性质不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权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党情况不同:西方国家政党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如: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而且各政党力量相当;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情况不同。
历史传统不同:各政党对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的贡献相当(英国有议会斗争传统);中国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3)认识
确立什么样的政体必须依据国情及历史传统。国体决定政体。
6.英国为什么会确立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内阁与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如何?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1)原因
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掌握国家政权。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是十分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是十分强大,革命中与封建势力妥协。
③受历史传统影响: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英国的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比较重视社会地位,因此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
(2)内阁与国王关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内阁不对国王负责。
(3)内阁与议会关系: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4)特点: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机关。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5)作用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不同政党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7.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不同?
(1)英国: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2)中国:内阁没有实权,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8.美国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哪几种政治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影响?
(1)原因
①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政权。
②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由于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无力解决重大问题。
③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
④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
(2)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制、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
①三权分立制: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②总统制: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掌握全国的最高行政权。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③共和制: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④联邦制: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以有自己的法律和宪法;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行使主要国家权力,而各州政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3)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
积极: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它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局限性:
①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故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但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②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最明显的缺陷是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使美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导致了一场大内战。
9.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发展趋势如何?
(1)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的加强、福利国家的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美国新经济。
(2)政治格局变化
①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
②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③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3)因素
①各国及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战争或重大的政治事件。
③各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等。
(4)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出现多极化趋势。
10.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影响这一主题的因素有哪些?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是什么?
(1)主题:和平与发展。
(2)因素:大国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民族矛盾与宗教纠纷、地区性的武装冲突。
(3)世界格局:经济上是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政治上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4)总趋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五、解题思路及方法
1.文综答题思路
高考文综测试时,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试卷同时下发,在150分钟里一并完成。时间紧、题量大、强度高是每一个考生都将遇到的问题。建议同学们,原则上将把握性比较大的学科排放在第一答题顺序上,每个学科用时45分钟,剩余15分钟用于涂卡和检查。调整好心态,从容应考,力争使文综成绩最大化。
2.历史学科解题方法
就历史学科而言,做到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认真审题、判断运用的知识点、清晰思路、使用历史语言答题。
(1)选择题
选择题共有11题,每小题4分。首先搞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再分别审视每一个选项,确定其中的最佳选项。往往有三类选择题比较难,(1)多选性质的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回顾基础知识,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取舍。(2)逆向思维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增加了难度系数,干扰考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先把题干做正向思维处理,用排除法排除符合正向思维的选项,最后把选中的选项再与题干相联系,做到万无一失。(3)带有材料性质的选择题,如文字材料或者图片材料等,这就需要考生先把材料读懂,然后从文字或图片材料中尽可能多地提取有效信息,不宜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得太多,最后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最佳选项。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2题,尤其是第12题,题目的特点是分值高(40分)、时间跨度会比较大、覆盖的主干知识比较多。答题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审题。首先看清楚题目的时间情境,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然后搞清楚题目究竟问什么,共有几次设问。
(2)提取有效信息。试题中有可能出现大量的文字或者地图、图片等,至少要阅读三遍文字材料或者图片等,从中提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为组织好答案打下基础。
(3)根据题目所设的时间范围,回忆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提取相关的知识。
(4)整理答案条理化。尽量做到条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不要疏漏,切忌答案的文字一大片。
(5)尽量使用历史语言。考生往往在文字表达上,写了很多,但是缺乏历史高度,应尽量说清楚历史事件的性质及主要影响等。
大思想家培根曾经讲过:“学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应避免过于狭隘,它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一个懂得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情操、增强历史意识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所以,以平和的心态,以高瞻远瞩的目光重新审视历史学科,将回味无穷、乐趣无穷。祝同学们在2009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