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考题预测
湖南常德市三中 曾祥武 白 磊 曹中原(整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孟子
⑴结合材料一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⑴D
⑵下列措施体现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
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 ④雍正帝实行的“改土归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
⑵C
材料二:康有为在给光绪帝奏折中,引《孟子》《周礼》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⑶材料二所述康有为“君民共体”的主张与“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所表述的意思是否一样?
⑶不一样。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材料三:“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孙中山
⑷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何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支持,主要原因是什么?
⑷途径: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民主共和制。原因:资产阶级不能够提出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温家宝)。
⑸比较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共产党人与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的最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⑸中共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考查对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提出的“民本”思想本质意图的理解。)
材料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此外,还将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将进一步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⑹材料五中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并指出实现这一目的的经济意义。
⑹共同目的: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经济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⑺材料五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道理?
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依法治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党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地位和宗旨。
⑻联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⑻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④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材料六: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因此,党的“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⑼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解决“贫富过分悬殊”的问题?
⑼加强国家宏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经济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的力度,以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差距;行政上,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注重社会的公平;法律上,在保护公民合法收入的前提下,加大打击不法收入的力度。
⑽“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的主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⑽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先富论”认同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贫富差距和不和谐的现象也存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党的“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认识随实践而发展的角度回答亦可)。
⑾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我们党重视贫富差距问题的客观必然性。
⑾中共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贫富差距问题。
材料七: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核心是“和为贵”。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然而,和谐于共生共长,不同于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材料八:利益分配不公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动乱。“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
材料九: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⑿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
⑿体现了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矛盾分析方法。
⒀选用问题⑴中的某一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⒀①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应该允许个人有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和而不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②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③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⒁结合材料八、九,运用经济常识说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
⒁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十:2007年“两会”是本届人大、政协最后一次例会,也是十六大最后一次“两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两会”的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谐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从现实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全力推进,又不能超越阶段,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⒂材料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说明。
⒂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这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应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从现实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应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