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考题预测
湖南常德市三中 白 磊 曾祥武 曹中原(整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国家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⑴列举中国古代主要重农措施及著名的农学著作。
⑴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唐朝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等措施;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等。《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⑵概括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⑵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形成一些专门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⑶在近代前期,我国农村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村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⑷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哪一问题?概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⑷土地问题。措施及意义:1931年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抗战时期,制定了“双减双交”的政策,既提高了农民抗日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1950年开展土改运动,1952年底基本完成,至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⑸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⑸变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公有制;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模式。因素: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状况,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⑹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税费制度改革,2006年1月1日废止了农业税。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⑺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现“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党提出的这一目标要求涉及了农村经济、文化、环境、民主建设等方面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材料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业化之始,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时,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我们要抓住时机,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
⑻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工业需要并且能够反哺农业?
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协调我国工农业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折,在工业化之始,农业支持工业;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则需要工业反哺农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
材料三:据统计,我国目前的行政村有6%没有通公路,2%没有通电,50%没有通自来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没能根本解决;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用20%左右的医疗资源,近9成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⑼根据材料二、三反映的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财政的作用。
⑼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有效调节资源配置;通过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通过完善农村医疗事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基本权利,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⑽运用政治常识,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这一目标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体现当家作主的地位。
材料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⑾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怎样落实“一号文件”提出的上述要求?
⑾①尊重客观规律,走科学发展的道路。②坚持适度原则,量力而行,稳步推进。③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既要加强政府扶持,更要发挥当地优势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