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原创精品样稿
借你慧眼,识别历史陷阱(下)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本文介绍几种干扰方式,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迪
6、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选项。对那些与题干无关的选项,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本题的大意是:我们这个朝代吸取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弊端,因此把藩镇的行政权、兵权、财政权、赏罚和施刑、政权等全都收归(中央)。五代十国的地方分裂,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体现,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北宋开始就“杯酒释兵权”,逐渐把权力收归中央。在本题中,B、C、D若不看题干,都可能是正确的,但从题干来看,主语是“本朝”即宋朝,中心内容是“夺权”、“收兵”、“收财”、“收赏罚刑政”。因此B、C与题干不符合,D中虽然有“藩镇割据”的字眼,但与题中“夺藩镇之权”违背,B、C、D属于典型的答非所问。答案选A。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7、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解析:解答这类选择题,在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在A、B、C、D四个选项中,都出现了共同的字眼“经济全球化”。B错在“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两极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才加速,C错误;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之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过程开始,答案选A。
[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8、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建立人间天国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具备实现理想的社会环境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D.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解析]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分析,答案选C。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9、以偏概全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际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在此情况下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收到的损失最大
B. 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面临最大的经济风险
C. 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
D. 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
[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在金融风暴面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沉重的打击;各国在采取措施时不能再以邻为壑,应对其他国家负责,故选D。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10、因果倒置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误选D项,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