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分析
本课是历史(I)——政治模块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它介绍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对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密折制度的来龙去脉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再有,从疆域上,略述了清朝的规模和边疆政策。从内容上看,它上承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期,下启近代政治变革的动荡期,可以说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转戾点。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成熟形态的代表,也是步入近代后改革的张本。
模块的相关知识
本模块讲的是人类的政治活动,涉及一些基本政治学概念。
新老教材比较
以往的教材在中国古代史的设计方面采取的是编年的方式,按朝代依次而下。每一朝代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就明清这一块来讲,旧教材除涉及政治内容外,还包括介绍像文字狱、农业生产、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其角度较广。
新教材采用模块方式,本专题就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展开讲述,以制度的变革为线索,打破以朝代为顺序的窠臼。用专题的方式讲述,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古代政治的来龙去脉,鸟瞰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层面。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本专题前面三堂课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明以前)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密折及边疆政策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掌握对史料的提炼、分析、比对的方法。懂得论从史出的历史学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
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而全盘否定,不因其利而盲目推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难点】
一、重点: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二、难点:评价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温习并导入
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君主专政制度成于何时;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两对矛盾。进而引出相权与君权、地方与中央两对基本矛盾。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这两对矛盾的解决。发展到明清两代,呈现了新的局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二、讲授新课
第一方面:相权与君权
(一)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宰相
情景创设,史料引入
图一 朱元璋 图二 处死胡惟庸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宰相,自秦始皇置宰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小人,专权乱政……废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明朝)中央官制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十三年,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因而宣布废相之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汉高祖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独至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赵翼《廿二史札记》
问题设计:
1、根据三则材料试着从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个人原因归纳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
2、宰相废除后,原来宰相的职务归属谁?说说这样容易带来怎样的后果。(教师要让学生理清“废宰相——皇帝专权——滋生腐败”这样一条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