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选修  |   高考  |   学业水平  |   中考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其他
资讯 | 学案教案 | 同步课件 | 同步试卷 | 名校月考 | 仿真模拟 | 真题汇编 | 名题精解 | 快乐探究 | 视听教学 | 快乐助记 | 快教园地 | 综合荟萃
  资源下载 - 历史专栏 - 必修三 - 学案教案 - 人教 - 文章内容
儒学的兴起教学案
资源分类: 必修三 资源大小:
资源版本: 人教 上传:dudu 审核发布:duxiaying
下载次数: 26人次 下载权限: VIP会员下载
下载点数: 0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

 

资料简介
2 儒学的兴起
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1.春秋,创立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教学过程
一、“焚书坑儒”批判——儒学兴起的背景(自主阅读)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课堂探究1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考讨论: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分析: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1.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①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自主阅读)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基础自测训练】
1.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C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2.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D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3.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4.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D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5.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C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6.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7.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答案: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答案: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4)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学术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何以确立要从西汉统治的需要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两个方面作答。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推荐资源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
海珠区2014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广州六中2014-2015学年....
【名师解析】山东省实验中学20....
深圳市2015届高三年级五校联....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
热门资源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工业....
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灭....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近代....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错题....
热点专题: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备考....
历史情景新题面面观
助记歌曲视频:远古的传说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欧美....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级2009学....
[上一篇]百家争鸣教与学案
[下一篇]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案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