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讲那对联的故事
——《探秘中华文史大观园》系列之对联
佛山市三水中学 章强
引子:对联也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对联虽然短小,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大智慧,而且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史知识。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根上,我就会跑到我的一个远房爷爷那里看他写春联。爷爷解放前当过私塾先生,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我一边帮着爷爷递笔拿纸,一边听爷爷讲那对联的起源和有趣的故事。
对联的起源 爷爷说,对联又叫“门对”、“春贴”,每年春节贴春联,这是我国特有的风俗。除春联外,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行业联,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设施中,还出现了不少新楹联呢。
对联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神像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史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后来白话文兴起,对联更加通俗更懂,也更加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对联也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