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帮助 | 上传资料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回密码>>
首页  |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选修  |   高考  |   学业水平  |   中考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其他
资讯 | 学案教案 | 同步课件 | 同步试卷 | 名校月考 | 仿真模拟 | 真题汇编 | 名题精解 | 快乐探究 | 视听教学 | 快乐助记 | 快教园地 | 综合荟萃
  资源下载 - 历史专栏 - 九下 - 学案教案 - 人教 - 文章内容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2(新人教九下)
资源分类: 九下 资源大小: 22.89 KB
资源版本: 人教 上传: 审核发布:admin
下载次数: 32人次 下载权限: 非会员下载
下载点数: 0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

 

资料简介

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匈牙利改革,并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

通过对匈牙利的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的第二节,着重介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

“匈牙利的改革”是本课的重点目。匈牙利改革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以匈牙利为例,可以了解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教材以小字介绍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重点介绍60年代后半期匈牙利先后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匈牙利也因此一度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它在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在一年之内,东欧各国何以风云突变?从东欧各国内部看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以及东欧国家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行民主社会主义。从外部看帝国主义国家对东欧加紧了和平演变攻势、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等。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教法建议

1.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欧洲哪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出示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结合地图明确东欧各国的地理概念。指出80年代末这些国家风云突变,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提出问题: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从而引出本课将学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演变。

2.建议教师首先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作一简要介绍。继续结合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明确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阵营壮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请学生举一例或由教师举一例,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3.匈牙利的改革是本课的重点,匈牙利的改革是东欧各国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也是较早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匈牙利事件的介绍及本课引言部分,了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与学生讨论这一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4.接着学习匈牙利事件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的改革举措。改革的各项主要措施教师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即可。建议教师讲解之后,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就匈牙利的改革措施采用任意一种方法(如列表格等)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总结好之后,互相展示,评选出最好的展示给大家看。学生掌握了改革的主要措施后,教师可提出问题:改革将给匈牙利带来什么影响?”结合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指出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但是,从70年代中期起改革遇到了挫折。随着改革陷入困境和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国内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长。

5.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大,教材一笔带过,建议教师亦不必补充。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自由阅读卡简单介绍布拉格之春,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指出,东欧各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的控制,所以苏联以武力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反映出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也是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

6.有关东欧剧变的教学,建议教师先介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的情况。可播放一段历史录像,如柏林墙的推倒,德国统一。或提供丰富的说明问题的历史照片,反映出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教师最好能对剧变后东欧各国的情况加以简单介绍,说明剧变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变化,更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阶段,直至近年来才出现经济复苏。

然后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结合一些补充资料,如: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全体交流、讨论。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

7.学习完本课,教师可以就本课内容进行小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三、学法指导

1.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内容,课前可以让学生任意搜集一个东欧国家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到剧变的历史进程的有关资料,课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可作为课堂讨论时自己的论据。

2.指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内、外因两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较全面地分析问题。

四、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举出你知道的中外历史上出现过的改革。并以其中的一个为具体例子,说明其成败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挥,建议不要只简单地举出历史事件名称,而能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下所举出的改革。成败原因则注意引导学生从主观客观原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方面进行分析。

2.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东欧各国大都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二战后初期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但以后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进行了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五、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1.参考书目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2.推荐网站

www.cass.net.cn/zhuanti/y party/index.htm

www.365km.com/history/

home.jlu.edu.cn/~subway/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倩)

参考资料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

东欧国家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共同的背景,它们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并在苏联的支配或影响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的介入程度有所差异。

东欧各国在战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后,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工商业的国有化,摧毁了旧制度,然后,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形成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由于除捷、德外的大部分东欧国家战前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运动对于推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尤其是在冷战条件下,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不得不随着苏联发展态势的起伏而曲折前进,所以,东欧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这一外部因素,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尽管如此,在战后东欧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争取民族自主权利和要求突破苏联模式始终是并行、交织的两股潮流,而在此潮流冲击下,体制的变革与苏、东关系所引发的矛盾成为战后东欧地区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动因和内在根源。其中,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发展道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东欧国家战后历史的特点。

匈牙利解放初期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

19454月,苏军全歼匈境内德军,匈获解放。同年11月,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小农党组成的临时国民大会举行第一次大选,小农党获多数选票,担任总理要职和半数部长职位。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于194621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但民主力量仍受压制,为了同反动势力对抗,同年3月,在匈共倡议下,组成左翼联盟(包括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工会)。19478月举行新的议会选举,民主力量获胜,以共产党为首的民主力量的地位逐步巩固。从1948年起,匈牙利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19498月,匈牙利通过宪法,正式宣布为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匈牙利从1950年开始五年计划建设。匈牙利在一五计划期间,要求把匈建成一个钢铁之国1954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量增加一倍半,钢产量从86万吨增到160多万吨。在多瑙河边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钢铁厂──斯大林冶金联合企业,它既生产钢铁,又能制造联合收割机、工作母机、采矿机,以及卡车、轮船等。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供出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超过了农业。

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执政时期的改革

在东欧国家中,受苏共“二十大”影响、政局动荡最为剧烈的是匈牙利。1956年春,随着苏联展开对斯大林的批判,匈牙利也兴起了要求民族自主和改革的潮流。317,布达佩斯的一批新闻界、文学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党员干部)成立以爱国诗人裴多菲命名的俱乐部。他们组织各种会议,在报刊发表文章,评论时政,批评以拉科西为首的党和政府所推行的照搬苏联模式的路线和政策,要求恢复因提出改革政策而被开除出党的前总理纳吉的职务,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并呼吁为被指控为铁托分子而遭清洗、迫害乃至处死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人平反。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些讨论会参加者多达数千人,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但是,拉科西拒不接受党内外的批评,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并用反党反人民的罪名镇压裴多菲俱乐部。拉科西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动荡加剧,也引起苏联当局的不安。717,苏共领导人米高扬到布达佩斯参加匈党中央会议,决定让拉科西下台,由格罗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增补卡达尔为中央书记。然而,领导人的更换未能使局势稳定下来,因为格罗继续奉行拉科西的路线,党内外的不满情绪不仅没有平息,反而进一步增长。

106,在群众的压力下,党中央决定为被冤杀的拉伊克等4人举行国葬,布达佩斯三十多万居民自发上街为拉伊克送葬,此举成为群众对当局的一次大示威。为了缓和形势,格罗被迫于1014宣布恢复纳吉的党籍,但这一让步已不能解决问题。1021,哥穆尔卡出任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的消息传到布达佩斯,引起连锁反应。次日,裴多菲俱乐部和布达佩斯大专院校学生团体联席会议先后向党中央、政府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主要内容是:清算拉科西的罪行,将其开除出党;改组党的领导机关,由纳吉出来主持政府工作;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撤走苏联驻军,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等。格罗对此反应迟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不满和愤怒终于以激烈的方式爆发了。

1023,布达佩斯的大学生首先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当局先是下令禁止,后见阻挡不住又解除禁令。游行队伍迅速壮大,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傍晚,聚集在市中心广场的群众已达二十余万。晚8时,格罗发表广播讲话,对游行示威进行谴责,声称要镇压暴徒。这犹如火上浇油,事态急剧恶化,一部分示威者冲击电台,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当晚,电台、电信局、党中央机关报、印刷厂和一些警察局被示威者占领。

鉴于形势严重,当日深夜召开的党中央紧急会议决定由纳吉出任政府总理,同时决定全国戒严并请求苏联出兵维持秩序。这些决定于次日上午公布,随即,驻匈苏军的坦克进入布达佩斯。25日,在苏联领导人米高扬和苏斯洛夫直接参与的匈党中央会议上,格罗被迫辞职,卡达尔接任第一书记。这时,事态继续恶化,由于部分军人和警察加入示威者行列,武器弹药也流入示威者之手,形成了武装群众与苏军及匈保安部队的对峙,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流血局面。在此情况下,纳吉政府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局面,而是企图用满足示威者要求的方式缓和局势。1028,纳吉政府决定解散原国家保安机关,更改国徽和国庆日,并要求苏军撤出布达佩斯。与此同时,政府还释放了几乎所有在押犯人。在这些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形势更趋复杂,各种政治势力乘机而起。一些武装暴动者要求国家改变政治制度和脱离苏联阵营,他们把党的机关和共产党人作为攻击对象,布达佩斯市委大楼被占领,市委书记和守卫大楼的保安人员被杀害。1030,纳吉宣布结束一党专政,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并表示准备就退出华沙条约问题与苏联谈判。纳吉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匈牙利的局势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层中引起严重不安。为了阻止匈牙利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并防止匈牙利事态向其他国家蔓延,在与阵营各国紧急协商后,苏联决定出兵干预匈牙利。111日起,大批苏军开进匈牙利,占领首都布达佩斯和各重要据点,对武装暴动分子和抵抗者进行强力镇压。当天,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并呼吁联合国阻止苏联的入侵。同日,卡达尔宣布解散已瓦解的劳动人民党,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随即离开首都,秘密前往苏联,与纳吉分道扬镳。114,卡达尔在匈牙利东部的索尔诺克通过广播发表《告匈牙利人民书》,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并以新政府的名义请求苏军进入,帮助粉碎反革命势力,恢复秩序。同一天,在苏军进攻下眼看大势已去的纳吉逃入南斯拉夫大使馆避难(注:19561123,在苏联压力下,纳吉被迫离开南斯拉夫大使馆,随即被逮捕,1958616,被匈牙利最高人民法庭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19896月获平反,被重新安葬。)117,卡达尔政府迁回布达佩斯,到11月中旬,局势被平定。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二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的卡达尔政府以稳定局势、恢复秩序为首要任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十月事件的后遗症,卡达尔提出“谁不反对我们,就同我们在一起”的口号,对参与十月动乱的大部分人实行宽容政策。1956年底,政府宣布,凡因动乱而逃亡国外者,只要在1957315日前回国,一概不予追究。1962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作出决议,对所有曾卷入动乱的群众不再予以追究,并释放了绝大部分被监禁者。同时,匈牙利党还通过《关于结束个人崇拜时期对工人运动活动家的违法事件的决议》,纠正拉科西时期的错误,为冤假错案平反,拉科西、格罗等人则被开除出党。在经济方面,卡达尔政府也采取了宽松政策,修改五年计划,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允许农民退出强制组织的合作社,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搞第二次合作化,并取消农产品的义务征购,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上述政策使一个本来缺乏社会基础的政权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卡达尔的个人威信也有很大提高。此后,卡达尔开始推行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19649月,匈牙利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19665月,匈党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批准改革方案;196811起,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改革的目标是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后的新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而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对企业进行调节管理,中央的宏观计划主要贯彻于投资和发展领域。实行新体制后,匈牙利的经济表现出比过去较多的活力,工业年均增长率从60年代下半期的3.8%,上升到70年代上半期的6.2%,农业产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度进入经互会国家的前列。但是,匈牙利的渐进式改革并没有最终突破计划经济框框,而是在面临突破时陷于停顿。7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机制的矛盾日益尖锐,领导层在决定性的选择面前出现分歧。卡达尔为首的主流派缺乏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理论意识和政治魄力,他们满足于计划经济框架内改革的成果,并顾虑进一步改革会引起苏联的干涉,因此用放慢改革步伐乃至停止改革来谋求国内外局势的平稳。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延迟矛盾的激化,却不能解决矛盾,卡达尔执政后期的匈牙利在平静的表象下酝酿着一场更加激进的社会变化。

“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在东欧国家中,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但由于走上了苏联模式道路,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减弱,经济效益下降,再加上与苏联和经互会贸易圈的非市场原则的经济交流,原来的比较优势日趋衰退。到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的不满情绪滋长,党内外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但是,当时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共和国总统诺沃提尼却顽固地坚持保守立场,压制改革,激起了党内外的共愤。在196712月至19681月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斗争,诺沃提尼被免除第一书记职务,由原斯洛伐克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接任。诺沃提尼不甘心失败,企图策划军事政变,事情败露后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由斯沃博达接任。同时,切尔尼克出任政府总理,改革派占据了领导层的主流。

1968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进行试验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新模式。纲领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政治体制按民主原则进行改革,把最广泛的民主同受过科学和专业训练的领导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为此,要实行党政分开,权力制衡,并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经济体制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为此,要建立工厂委员会,实行工人自治,政府的管理权下放,取消外贸垄断,让企业直接进入世界市场……总之,行动纲领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独树一帜,表现出创新和探索精神。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现的改革新气象被舆论界称作布拉格之春。捷共的改革方针虽然得到本国人民的拥护,却遭到苏联的猜忌和反对,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把捷共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看作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他们认为布拉格之春反苏的”“自由化运动,决心加以扼杀,以避免东欧其他国家加以效仿。

苏联先是对捷共领导人施加压力,要他们改变方针,放弃改革,在遭到拒绝后,苏联又以华约军事演习为名,对捷进行军事威胁。苏联的行径激起捷人民的愤慨,1968627,一批科学和文学艺术界人士联名发表《两千字宣言》,呼吁加速改革,并对外国势力的干涉表示不安,提出必要时用武力支持政府。苏联称这一宣言为反革命的号召书,同时加紧对捷的干预。71415日,苏联召集波、匈、保、民主德国领导人在华沙开会,以5国联名的形式向捷共发出警告信,声称我们不能同意让敌对势力把你们国家从社会主义道路上拉开。这已不仅仅是你们的事了,这是我们华沙条约国的共同事业。捷共中央在复信中驳斥了对方对自己的攻击,但表示愿意举行双边会谈解决分歧。72981,捷苏双边会谈在捷边境小镇切尔纳举行,但没有取得成果。83,捷共与苏、波、匈、保、民主德国五国党代表团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虽然没有谈出具体成果,但气氛比较缓和。实际上,此时苏联已经对捷共领导失去耐心,在会谈的掩盖下正积极策划对捷的军事入侵。

1968820下午4时,两架苏联民用客机飞临布拉格上空,以机器发生故障为由要求在布拉格机场紧急降落。降落后从飞机上下来的是几十名穿统一服装、提着统一样式行李箱的乘客。当日深夜11时,这些乘客(实为苏军突击队员)突然从箱子中拿出武器,占领了布拉格机场。随后,在两架故障飞机(实为活动雷达站)指挥下,装载着坦克和苏军部队的大型运输机一架接一架地降落在布拉格机场。入侵的苏军迅速控制了布拉格的各重要据点,并绑架了杜布切克等捷党政主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苏、波、匈、保、民主德国五国的三十多万军队从各个方向开入捷领土,对捷全境实施武装占领。

苏军侵捷后原想组织一个亲苏政府以取代现政府,但因找不到有影响的牵头人物而只好继续同现政府打交道。824,被绑架到莫斯科的杜布切克等捷领导人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了谈判,在苏联的高压下,捷方被迫于26日签署了按苏方旨意起草的会谈公报,对苏联等国军队的暂时进入和留驻表示认可,实际放弃了自主改革的权力,苏方在达到目的后则同意保留杜布切克的领导职务。公报激起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群众自发地集会示威,抗议苏军入侵。然而,屈服于苏联压力的捷领导人于1016又被迫签署了《关于苏军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使苏军占领合法化。

苏联的军事干涉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布拉格之春”在来自克里姆林宫的凛冽寒风中夭折了。此后,苏联进一步加强对捷的控制和干预,19694月,杜布切克被撤职,由苏联挑选的胡萨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曾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以及反对苏军占领的党内外人士均遭到清洗和迫害。

东欧剧变的原因、性质及后果

1.原因。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而促成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源自于其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80年代末期,波兰和匈牙利的通膨率常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于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5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戈氏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第三,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就多次采用侵略战争等暴力手段,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芽,但均遭失败。二次大战后,他们把策略重点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最早提出这一策略的是美国驻苏大使代办乔治·凯南。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第三、四代人的身上。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加快推行和平演变的步伐,向东欧国家发动了无硝烟的战争。他们的策略手段有以下特点:(1)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总结多年经验后认为,意识形态在和平演变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此,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2)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3)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4)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2.性质及后果。东欧剧变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次严重的挫折。剧变后的一段时间里东欧经济继续恶化,政治和社会生活更加动荡,人民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剧变并未给人民带来天堂般的生活,人民生活在不断恶化。如波兰在1991年前9个月物价上涨了46%,生产下降了11%,失业人数已达197万人,失业率约为10.5%;匈牙利在1991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失业率达8%。直到近年来经济才出现复苏。

东欧剧变中的三种类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大体以1989年夏秋波兰统一工人党大选败北、组阁受挫,团结工会登台执政为序幕,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结,历时两年多。东欧各国基本的演变过程都经历了这样的步骤:首先是执政党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内危机,在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逼迫下,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继而反对派乘势而起,抓住执政党的历史错误和现实危机,步步进逼,执政党被动挨打,不断妥协退让,不得不与反对派一起商讨应付时局的对策,以致召开有反对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同意举行大选;最后,执政党陷于分裂和崩溃,反对派通过大选,或者不断地制造动乱,直至采取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改变颜色。然而,东欧国家因国情不同,具体的演变方式和程度又有所不同。

1.执政党领导层出现内讧和分裂,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在反对派势力的进攻下丧失政权。匈牙利、南斯拉夫属于这种情况。匈牙利是较早进行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的社会主义国家。70年代中期开始,因决策失误,改革受挫,经济陷于困境,引起群众不满,致使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层出现裂痕。先是以总书记卡达尔为首的元老派与以总理格罗斯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意见纷争。1988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元老们退出政治局,矛盾转变为以新当选的总书记格罗斯为代表的稳健改革派和以总理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之间的对立。两派主要分歧集中在如何评价1956年事件和是否实行多党制问题上。在激烈的论争中,波日高伊逐步占了上风。19892月,匈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承认1956年事件的性质是人民起义。从此,党内斗争更加尖锐,全党思想更加混乱。各种反对派组织迅速发展,反党反社会主义浪潮日益高涨。6月,匈党与各反对派和社会组织举行三方圆桌会议,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致使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严重动摇。10月,匈党召开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为社会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目标。此后,拥有七十多万党员的匈党彻底分裂,分裂后的两党人数均只有五六万人,威信大大下降,力量大大削弱。19903月和4月,匈牙利分两轮举行首次大选,民主论坛等反对派获胜,该组织主席安托尔出任多党联合政府总理,社会党沦为在野党,致使社会主义的匈牙利根本上改变了发展方向。

2.执政党迫于国内反对派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步步退让,最终被赶下台。这一类型首推波兰。波兰是最先发生剧变的社会主义国家。50年代中后期开始,波兰先后进行了改革,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始终未能彻底消除。19807月,波兰爆发经济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罢工浪潮。同年11月,政治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经过合法登记正式成立,不久该组织力量迅速扩充,人数最多时超过一千万,其中约一百万为波兰统一工人党党员,占党员总数的l/3。团结工会频频制造事端,图谋夺取全国政权。为此,198112月,波兰政府宣布实行战时状态,团结工会等反对派因领导人被拘捕而转入地下。19837战时状态结束,团结工会逐渐复苏。80年代后期,波兰再度陷入危机,团结工会乘势东山再起,在西方反共势力的支持、资助下,利用不断扩大的工潮对波兰党和政府施加压力。19891月,波党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2月召开有执政党、团结工会和教会等代表参加的圆桌会议,作出重大让步,确认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国家政治体制将实行三权分立,由总统制取代国务委员会制,并确定了有利于反对派的议会选举原则等。6月,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8月,团结工会刊物《团结周刊》主编马佐维耶茨基组织政府,波党正式丧失执政党地位,沦为在野党。12月,原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为总统。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1990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停止活动,决定成立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以建设民主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原民主德国、捷、保和阿尔巴尼亚都属于这一类型。

3.执政党领袖思想僵化、独断专行,激起民众强烈不满,终于导致武装冲突,军队倒戈,政权更迭。罗马尼亚是典型例子。罗马尼亚的事变具有突发性。由于齐奥塞斯库思想僵化,长期抵制改革,独断专行,倒行逆施,80年代末的罗马尼亚已是危机四伏,一触即发。19891216,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匈牙利人聚居地区蒂米什瓦拉,因当地法院对持不同政见者托克什神父所作出的强制迁居的判决,引起群众的抗议活动,发展成为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并同军警发生武装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8日,国内其他城市相继出现动乱。21日,首都布加勒斯特爆发大规模反齐奥塞斯库示威游行,并迅速蔓延全国。齐氏颁布法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命令军队向示威群众开枪。但军队领导拒绝执行命令,一些军队将领开始倒戈,军队与齐氏保安部队交火。22日中午,齐氏夫妇在出逃途中被抓获。倒戈军队基本控制了全国局势,以原罗共中央书记伊利埃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组建的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5日,齐氏夫妇被处决。罗马尼亚共产党被解散,国名改为罗马尼亚共和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评价

关于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是由匈牙利内外反动势力策划的一起反革命事件。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进行了重新研究、重新评价,许多问题得出了新的结论。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卢秉群指出,匈牙利事件一方面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另一方面也有深刻的国内原因:匈牙利党和政府领导人拉科西大搞个人崇拜,破坏社会主义民主,践踏社会主义法制,迫害老干部;在经济上照搬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使工农业生产停滞以至于下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降低,造成他们对党和政府十分不满。卢秉群:《匈牙利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5期。高建国认为,关于事件的起因,在研究拉科西左倾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时,应重视对拉伊克案件和纳吉195610月重新担任总理问题的研究。(注:高建国:《关于匈牙利事件的若干探讨》,《当代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第3期。)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性质,张月明认为,匈牙利事件一方面是反革命事件,另一方面是党和人民的悲剧。这一观点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956年发表的决议是一致的。(注:张月明:《1956年波匈事件始末》,《国际共运参考》1982年第5期。)高建国在上面文章中指出,关于事件的性质,它是一场在纠正个人崇拜和左倾错误的形势下发生、被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他还强调,在分析这个反革命事件的性质时,要加强对两类矛盾的交织、两种运动并行的特点的研究。

关于匈牙利事件的教训,金作善认为,匈牙利事件的教训是:脱离本国实际照搬苏联模式搞不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然垮台;要正确搞好党政关系;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注:金作善:《谈谈匈牙利事件──悲剧与思考》,《当代社会主义》1986年第6期。)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推荐资源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时作....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优....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
人教最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
海珠区2014学年高三综合测试....
广州六中2014-2015学年....
【名师解析】山东省实验中学20....
深圳市2015届高三年级五校联....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4届高三5....
热门资源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工业....
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灭....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近代....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错题....
热点专题: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备考....
历史情景新题面面观
助记歌曲视频:远古的传说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欧美....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中国....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
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级2009学....
[上一篇]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1(新人教九下)
[下一篇]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案(新人教九下)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后台管理   |   在线联系

通讯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文生路11号 (42590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或386911242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0027478号

技术支持:广州市今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