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
第一组:用量角器量出已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并将它们相加,观察有何结论?
第二组: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观察有何结论?
第三组:将三角形纸片记为△ABC(如图),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结DE,过D、E作DF⊥AB于F,EH⊥AB于H ,依次把△CDE,△ADF,△BEH沿DE、DF、EH折叠,得长方形DFHE,发现什么结论?(教师根据各组学生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二、总结规律,展示定理.
1、 板书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几何语言:如:如图,在△ABC中,
∠A+∠B+∠C=1800.
2、定理应用:教科书第5页例2,可以采用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的方法处理.
3、提出问题:在小学里已学过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你知道有哪些三角形?
学生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展示教科书第6页三角形按角分类图.
三、学习概念,探求规律.
1、画一画:师生共同画任意三角形ABC,延长BC至点D,得到∠ACD.
2、引出概念: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图中的
∠ACD).
3、做一做:
如图,∠ACD是△ABC 的一个外角.
(1)、你能通过延长各边,将△ABC的所有外角表示出来吗?你认为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学生可能会回答3个或6个,教师予以分析说明.)
(2)、外角∠ACD与其他两个不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师进行归纳.)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答案:①∠ACD=∠A+∠B
②∠ACD>∠A ③)∠ACD>∠B等.)
4、归纳性质:
错误!链接无效. 一般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② 三角形的任意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外角.(学生说理,教师板书,予以规范.)
5、练一练:教科书第7页课内练习1.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点评)
6、试一试:教科书第7页例3.
① 先让学生认清∠1、∠2、∠3分别是△ABC的内角还是外角.
② 再让学生找出∠1、∠2、∠3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板书解题步骤,解后并提问,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小结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补充.)
五、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7页探究活动.建议分6人一小组,课后到操场上进行实验,然后将实验报告交给老师,教师在下节课给予评价.
2、教科书第8页作业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以下一备选题中选做.
备选例题:
1、在△ABC中,∠A:∠B:∠C=1:2:3,求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并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2、 如图,在△ABC中,∠B=∠C,FD⊥BC,DE⊥AB,
∠AFD=1550,求∠EDF的度数.
备选练习:
1、对于三角形的内角,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至少有两个锐角.(B)、最多有一个直角(C)、必有一个角大于60 0(D)、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o
2、 如图,在△ABC中,D是AB上的一点,已知:
∠A=∠B=300,∠1=∠2,求∠BCD的度数.
|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讨论,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将图形、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相结合,使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
通过例题教学,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了定理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讲授时注意与图形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根据概念,让每位学生动手画图,并通过相互交流,探讨新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让学生体验证明的必要性,并初步学会推理.
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及时地加以运用,才能将抽象的定理逐步让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
讲解例题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讨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以椅子为背景找出图中的等量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题思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的对象是每个小组,对于能得出结论的小组给予肯定,对于有独特表现的小组予以高度表扬,以促进学生合作精神.
第1题是为课内练习1做准备的,第2题是教科书例3的延伸.
这组练习是为加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同时也与备选例题配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