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和作为发现者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获得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导线电阻与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提示及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揭示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规律。数学函数是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新课标强调的一种能力。在本节内容中,对于学生实验得出的结论: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而把此实验结论转化为函数关系式,是一个很强的抽象思维活动。结合学生实验情景,强调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同种材料,长度相同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若同种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同时变化时,其电阻将会怎样变化?从而得出。写成等式。而对函数式继续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同种材料,k相同,而不同材料,k不相同。结论:k与材料有关。使电阻率的提出变得顺理成章。
重视物理情景和物理现象的展示,帮助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概念的形成不应该仅仅是思维加工的结果,感知应该是思维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感知就没有深入的思维。物理情景和物理现象的展示能从多个角度加快学生感知的进程。在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时,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通过直观的灯泡的明暗、灯丝温度的改变,建立电阻与温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激情。
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
本节是粤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一节。本节的电阻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是后面串联、并联电路学习的基础知识。
学生初中已经定性地了解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但是具体的定量关系不知道。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是高中阶段首次使用,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