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属于《考试大纲》中的“表达应用”范畴,能力层级为D级。“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指的是考生能够根据命题要求判断出熟语使用是否正确,或作出正确的选择,或填上一个恰当的熟语,或修改使用不正确的熟语等。
熟语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惯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是一种形式简练、意义精辟、内容丰富而材料特殊的语言。“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可从字面上来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也有一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一般说来,成语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打草惊蛇”“捕风捉影”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二是定型不变。定型不变指的是成语的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从成语的结构成分来看,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三是意义上整体化。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成语的意义一般具有双层性,表面意义的作用仅仅是以其形象性来体现成语的实际含义。成语的这个特点是一般固定短语所不具备的。
惯用语的特点:(一)语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这一条是绝大部分惯用语和部分成语所具备的,有的成语可照字面意义理解,而惯用语几乎都不能按字面意义理解(字面义与比喻引申义有的可不相干)。比如“背黑锅”,真的会有人去背吗?它的深层义是“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是指“使人暗中吃亏”。例:他说,翘了辫子就不欠债了。他们总不能追到火葬场去讨债。(这里“翘辫子”明显是指死亡)(二)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为常见的代表。用三字格(动宾关系的较多)和四字格,可以区分许多惯用语和成语。如:开小差、戴高帽、挖墙脚、翘尾巴,等等。四字格的也不少,如:唱对台戏、钻牛角尖、杀回马枪,等等。五个字以上的如:八字没一撇;重打鼓,另开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记住,动宾关系的三字格是惯用语的正宗。惯用语变体较多,中间可嵌入字词。(三)在句法功能上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惯用语和成语大体相当于词,可作各种句子成分,而歇后语和谚语是句子形式,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是极少数。惯用语贬义的较多。 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