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
★能力
通过学习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
知道理想的含义,了解崇高理想的作用。
【教学重点】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我的理想”发言稿(要求要真实)。搜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入:猜猜他是谁?
教师:讲述三则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大屏幕上每显示一则材料,请同学们说出故事中的主人翁是谁?(也可以提前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配乐朗读。)
多媒体依次显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有位少年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的理想。他在中学读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全部的费用只有几块大洋,而l,3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非常单薄。他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教师: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学生:毛泽东。
材料二: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时寂静无声。听了片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
教师: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学生:周恩来。
材料三:个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却都没有成功。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动了数学群山,摘取了数学王冠上这一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他的姓氏为名的定理。
教师: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学生:陈景润。
教师:听完这几则名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略。(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就意味着事业成功了一半。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无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当今世界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必将被社会洪流无情淘汰,更谈不上在2l世纪立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今天有像他们一样有理想和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