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读《悯农》导入主题
1.学生读《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
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 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
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 光 荣、 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
教学环节一: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
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具体活动过程可参考教学活动涉及“劳动者的一天”)
4.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受?(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
了解我们享有 的所有劳动成 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
教学环节二:珍惜劳动成果 1.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