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了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案例探求规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科学的态度、培育热爱科学的情感,懂得科学技术创造财富的道理,培育崇尚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引入:从名言中获得启发 |
1.教师写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了解:这句话是由谁提出来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学生自由交流。 |
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对创造财富的重大意义 |
教学环节一:科学创造财富 |
1.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科学技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事实证明,哪个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先,哪个国家就具有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2.教师呈现教科书第33页的第一篇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文登市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创造财富的,进而感受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道理。
3.呈现更多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财富的事例。例如:
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用“三系配套”法实现水稻杂交,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袁隆平养活了一亿中国人。”
美国研究并开发了因特网,尽管最初的研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是它很快就超越了军事范围。如今,因特网成为使用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网,“上网”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4.教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传统工农业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要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阅读资料,理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
让学生首先从理论上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
文登市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和网络的研发等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典型事例。学生能从中理解科学技术对创造财富的巨大作用 |
教学环节二: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 |
1.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我们了解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科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智慧与开拓精神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除了上述以外,资本、管理等要素也是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泉充分地涌流?
4.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怎样才能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开展小组讨论)
5.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第二是要形成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学生举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
7.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的阅读资料后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意义。 |
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完整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知识,有助于学生思考,深刻理解所举的知识内容
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