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与和谐世界
【专题导引】
『概念引领』 和谐世界:是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相关考点』 1、中外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等。 2、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新中国的外交
【 【专题详解】
一、中外关系
(一) 中美关系
『热点背景』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9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对华“关注”的视角
美国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心态比较复杂,机会感与危机感相互交织,关注的领域面面俱到。
(1)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力求维护与增加美国的经济利益。
(2)高度关注积极进取的中国外交对于美国的影响。一方面,承认中国外交影响力的显著增长,并在处理某些国际及地区热点问题上非常看重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霸主心态与“单极”图谋作祟,对华奉行“两面下注”战略,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与战略防范依然很深,惟恐受到中国的“排挤”,被中国赶超。
(3)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高度敏感。不时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攻击中国军事现代化。
(4)对两岸关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力图维护对美国有利的“台海现状”及其“主导权”。
(5)对中国内政的“兴趣”越来越大,惯于干涉别国内政。
『知识链接』
1、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①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内容)
②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和俄扮演“调停”的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内容)
2、"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3、抗日战争结束后,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新中国成立后
①50年代,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②六十年代,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并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5、20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①中美建立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
a、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衰落;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d、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中国方面:
a、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b、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
c、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②中美建交经过:
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c、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6、八九十年代,两国摩擦不断。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热题参考』
1、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商船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以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材料四 1972年2月21日……这是个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把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平等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摘自记录片《周恩来》
材料五 2006年1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在越南首都河内会晤。胡锦涛表示,自我们7月圣彼得堡会晤以来,中美关系又取得了新进展。我们对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感到高兴。布什表示,美中关系发展良好,美中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致力于保持同中国的良好关系。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是怎样对外政策?当时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政策:闭关政策。
根源: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⑵根据材料二,与欧洲国家相比,一战期间,美国、日本对华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影响是什么?
美日特点: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国、日本则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影响:美、日在华的经济扩张,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对比。
⑶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以便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
⑷材料四中,周恩来所说的“最辽阔的海洋”和 “新的开始”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开始”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喻指:中美二十多年的断绝交往、尼克松访华。
影响:打破了由于美国遏制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6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我国打开外交新局面起了推动作用。
⑸当前,保持“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前提是什么?影响“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主要障碍又有哪些?
前提: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障碍:一是美国没有完全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二是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三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⑹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前景:中美之间机遇和困难俱在,总趋势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理由:由于国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并支持台独势力,这必然阻碍中美关系的发展。但,中美两国都是世界政治大国,双方经济上有很大互补性,发展中美关系对两国及世界都有利。
(二) 中日关系
『热点背景』
1、 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发生于公元1868年)
2、2008年10月24日,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胡锦涛在致辞中指出,中日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着新的重要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表示,日本和中国互为永恒邻居,双方是共赢的关系。
『知识链接』
1、第一阶段:汉、唐、宋元、明清(前期):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2、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A、甲午中日战争
①背景:
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b、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c、借朝鲜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之机,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d、国际:列强默许或纵容
②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③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④影响:
▲ 对中国: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引起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农民阶级自发形成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转为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武装推翻清政府
▲ 对日本: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迅速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加快了对远东侵略步伐
▲ 对远东局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了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
B、九一八事变
①背景:
a、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b、日本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c、国民政府正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②经过: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攻占沈阳
③结果:
a、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b、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C、全面侵华战争(高考重点,详见课本与上课板书)
3、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①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热题参考』
1.(宿迁08届一模)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
(镇江08届二调)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3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1分)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2分)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参考答案:
1.C
2.(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3分)
(2)(3分)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分,每点1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1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1分)。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1分)。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1分)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2分,任1点即可)。
(三)中俄关系
『热点背景』
1、 中俄互办“文化年”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时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在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国举办“中国年”。这是中俄领导人和两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两国传统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的重大举措,它对于推动两国的和平发展,捍卫地区及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008年7月17号到8月5号期间,有1000名来自四川、陕西和甘肃灾区的中小学生前往俄罗斯的6家儿童疗养中心度假疗养,此举在两国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
4、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5、2009年2月14日晚,一中国货船在俄罗斯海参崴附近海域被俄海军击沉,船上10名中国船员中有3人获救,其余7人失踪。
『知识链接』
1.古代: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2.近代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天津条约》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②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⑥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中苏相互支持。
苏联支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依托苏联: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热题参考』
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是 ( )
①中共需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②国民党上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的支持、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17世纪的东西方存在有两个帝国,两大帝国中都有一个影响历史的帝王,一个是彼得大帝,一个是康熙大帝。在他们两大帝王统治之时,两国力量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之后东方的大帝国逐渐脱离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西方的大帝国却迎历史潮流而上。并在之后的两三个多世纪中,两国不断演绎交错不断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历史学家说“东方大帝国就如一艘破败不堪的船”,请用史实说明其结论。
(2)在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由统治阶级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分析两场运动发生的相同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在这两场运动之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
(3)俄国和中国分别在1917年和1949年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分析两国在建国之初的农村政策及结果。
(4)苏联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这对中国来说有何历史意义?
(5)新中国建立之后,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之后,中国又是如何改变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
1.D
2. (1)康熙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实行重农政策;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背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两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发展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破产,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在19世纪末再次遭到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3)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1919年,俄共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活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发展,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在1950—1952年底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等17国就与中国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
(5)作用:新中国建立后采用苏联模式,在建国之初巩固了新生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变化: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1992年开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中欧关系
『热点背景』
1. 2008年10月24日到25日,亚欧峰会在背景召开。与会领导人围绕着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的金融形势、粮食安全、救灾合作、国际和地区形势、可持续发展、加强不同文明对话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重要的共识。
2.2009年1月27日至2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出访了瑞、德、西、英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通过这次访问,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知识链接』
1.古代:中欧友好往来,主要在贸易、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交往 2.近代:①新航路开辟后:葡强占澳门,荷占据台湾;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中国儒、道学说也传入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明清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欧洲列强先后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欧洲近代技术和机器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现代:①新中国宣布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②建国初,中苏结盟,60年代关系破裂。③通过与英、葡谈判,于1997、1999年收回香港、澳门。
(五)中印关系
『热点背景』
1. 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两国将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2.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月4日称,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印双方应共同努力,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各项共识,确保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知识链接』
中印友好交往:
(1)古代友好交往:西汉,唐朝进行中印文化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可到达印度半岛。
(2)近代共同抗争:中印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支持。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与中国辛亥革命推动亚洲觉醒。
(3)现代共同发展:两国获得独立和解放后,相互支持、合作和谅解。1950年中印建交。50年代以来,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双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成为处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印两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边界线问题中印边境长2000多公里,其中有一部分尚未划定界线。
(2)是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怀有很大疑虑。
(3)是西藏、锡金问题。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论断: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知识链接』
一、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建国初的三大政策(基本内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内容、意义)
4.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及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及影响)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项原则)
1)巩固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经济技术合作
2)多边经济领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不结盟 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工作,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3.提出和谐世界理念,推动建立和谐世界
如何实施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bidi-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b、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c、借朝鲜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之机,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d、国际:列强默许或纵容
②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③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④影响:
▲ 对中国: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引起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农民阶级自发形成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转为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武装推翻清政府
▲ 对日本: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迅速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加快了对远东侵略步伐
▲ 对远东局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了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
B、九一八事变
①背景:
a、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b、日本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c、国民政府正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②经过: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攻占沈阳
③结果:
a、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b、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C、全面侵华战争(高考重点,详见课本与上课板书)
3、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①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热题参考』
1.(宿迁08届一模)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
(镇江08届二调)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3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3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1分)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2分)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参考答案:
1.C
2.(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3分)
(2)(3分)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分,每点1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1分);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1分)。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1分)。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1分)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2分,任1点即可)。
(三)中俄关系
『热点背景』
1、 中俄互办“文化年”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时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在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国举办“中国年”。这是中俄领导人和两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两国传统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的重大举措,它对于推动两国的和平发展,捍卫地区及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008年7月17号到8月5号期间,有1000名来自四川、陕西和甘肃灾区的中小学生前往俄罗斯的6家儿童疗养中心度假疗养,此举在两国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
4、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5、2009年2月14日晚,一中国货船在俄罗斯海参崴附近海域被俄海军击沉,船上10名中国船员中有3人获救,其余7人失踪。
『知识链接』
1.古代: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2.近代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天津条约》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②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⑥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中苏相互支持。
苏联支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依托苏联: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热题参考』
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是 ( )
①中共需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②国民党上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的支持、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17世纪的东西方存在有两个帝国,两大帝国中都有一个影响历史的帝王,一个是彼得大帝,一个是康熙大帝。在他们两大帝王统治之时,两国力量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之后东方的大帝国逐渐脱离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而西方的大帝国却迎历史潮流而上。并在之后的两三个多世纪中,两国不断演绎交错不断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历史学家说“东方大帝国就如一艘破败不堪的船”,请用史实说明其结论。
(2)在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由统治阶级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分析两场运动发生的相同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在这两场运动之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
(3)俄国和中国分别在1917年和1949年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分析两国在建国之初的农村政策及结果。
(4)苏联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这对中国来说有何历史意义?
(5)新中国建立之后,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之后,中国又是如何改变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的?
1.D
2. (1)康熙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实行重农政策;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背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两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发展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破产,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在19世纪末再次遭到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3)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1919年,俄共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活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发展,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在1950—1952年底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4)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等17国就与中国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
(5)作用:新中国建立后采用苏联模式,在建国之初巩固了新生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变化: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1992年开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四)中欧关系
『热点背景』
1. 2008年10月24日到25日,亚欧峰会在背景召开。与会领导人围绕着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的金融形势、粮食安全、救灾合作、国际和地区形势、可持续发展、加强不同文明对话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重要的共识。
2.2009年1月27日至2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出访了瑞、德、西、英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通过这次访问,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知识链接』
1.古代:中欧友好往来,主要在贸易、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交往 2.近代:①新航路开辟后:葡强占澳门,荷占据台湾;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中国儒、道学说也传入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对明清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欧洲列强先后多次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欧洲近代技术和机器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现代:①新中国宣布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②建国初,中苏结盟,60年代关系破裂。③通过与英、葡谈判,于1997、1999年收回香港、澳门。
(五)中印关系
『热点背景』
1. 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两国将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2.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月4日称,中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印双方应共同努力,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各项共识,确保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知识链接』
中印友好交往:
(1)古代友好交往:西汉,唐朝进行中印文化交流;明代郑和下西洋可到达印度半岛。
(2)近代共同抗争:中印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支持。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与中国辛亥革命推动亚洲觉醒。
(3)现代共同发展:两国获得独立和解放后,相互支持、合作和谅解。1950年中印建交。50年代以来,印度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1954年6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双方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成为处理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印两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边界线问题中印边境长2000多公里,其中有一部分尚未划定界线。
(2)是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怀有很大疑虑。
(3)是西藏、锡金问题。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论断: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知识链接』
一、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建国初的三大政策(基本内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内容、意义)
4.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及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及影响), o:p> , ,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新时期中国的外交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四项原则)
1)巩固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经济技术合作
2)多边经济领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不结盟 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3)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工作,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3.提出和谐世界理念,推动建立和谐世界
如何实施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