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教师如何应对挑战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提高是关系到课改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诸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
关键字:新课改 教学 有效性 教师
从2004年新课改试点到2010年全面铺开,历经六年的风雨历程,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本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了巨大而持续的挑战和困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教师只有适应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才能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上的挑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然而当前的现实是部分教师仍停留在经验式甚至程序式的教学。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要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以生为本的新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教学方法上的挑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以前,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一句话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3、对知识储备的挑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况且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教科书的滞后性不容回避,仅仅教材知识滚瓜烂熟还远远不够,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现实却是部分教师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基础薄弱、更新速度缓慢等问题,必然影响他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教学评价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分数,尤其是高考成绩成为衡量一位教师或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时,关乎到教师、学校切身利益时,学生分数的高低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摸索中前行。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是从今年才开始进入高中新课改,借鉴先行者的经验能少走弯路。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新课改实现价值追求的强力保障,本文试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粗略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是由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构成的,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向学生讲解历史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历史、感受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在理解上产生一些偏差,课堂上多媒体课件让人目接不暇,小组讨论轰轰烈烈,历史剧演得栩栩如生,形式可谓丰富多彩。然而,上完课后学生对历史知识却混淆不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映像,教师忽视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2、构筑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
构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灌输式,这种教育观念和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但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讨的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共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指明方向。教师要组织学习合作小组,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积淀深厚功底、打造魅力课堂
有魅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学生在有魅力的课堂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心灵的升华。课堂是否具有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功底,扎实广博的知识、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富于智慧的设问。课堂的高度取决于教师的史学深度,一个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创造充满魅力和思维的历史课堂。2010年8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上海晋元高级中学举行,年会主题为“学养和素养”。会上,全国著名教师上海晋元中学的李惠军和陕西西安中学的郭富斌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师的素养和功底。由此想到了江苏太仓高级中学邱剑锋老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无以积淀 何至精彩”。这些大师高山仰止,也许我等永远都无法企及,但却可以成为引领我等前进和奋斗的目标。
4.心灵和思想的碰撞、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
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学研究,它还担负着教育的价值功能,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历史不是简单的概括,不是呆板史料的堆砌,历史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历史课是诠释历史,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浓重的情景;深刻的思想内涵向学生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思考历史,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新课改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历史课堂闪烁思想的灵光,实现历史教育最终价值,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总之,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是教师、阵地是课堂。要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作为历史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更要善于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借鉴,勤于思考。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资料:
[1].《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李瑾瑜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3] 余志兵:《新课改需要教学新思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年
[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历史教学》, 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