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化学备考指南(纲要版)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季常
一、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高考题的命题依据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写依据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标》,而教材又是不同的课标制定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考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因此化学教学要教会学生重视在学化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的本质,训练科学探究的技能、培养探究的能力,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化学是实验学科,学生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处理等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师要深刻体会高考化学备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能力,从而形成高效、有力的化学复习备考模式。
二、对2010年高考化学题简单解析
2010年是广东实行3+文/理小综合的第一年,也是由单科到大文大理的第一年,是过渡的一年,所有的人都预测题目不会太难,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这次的试题应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过渡。
总体来说,这次试卷难度不是很大,准确地说应该是偏简单的,比起前五年广东高考的化学试题要简单很多。试题并没有考得很怪很偏,所考查的都是重要的知识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来自于课本,有的甚至低于课本。比如选择题的第7题,此题考查的是离子共存的问题,但并没有考到高中阶段才讲的考查频率比较高的因发生双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只是考查了初中阶段就讲过的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共存的一些离子组。又比如选择题的第9题考查的是反应热中的重点内容即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往的题目都会给出三个已知的方程式,要求考生运用盖斯定律得出目标方程式,而这一题只给出了两个很简单的已知方程式,考生只需进行一次运算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比如选择题的第10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先让大家先推出目标元素再做判断,而是给出了周期表让考生直接比较元素的化学性质。又比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察的是水溶液中离子平衡,但并没有像以往一样考查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只是考查了最简单的电荷守恒。虽然考的比较简单,但一些知识点考查的比较细,比如选择题第11题的D选项,考查到了裂解和皂化反应。
四道大题也和预测的题型一样,一题有机,一题化学反应原理,一题工业流程,一题化学实验。第30题是有机的大题,依旧秉承了广东考查有机的风格,不考有机推断,而是给出流程,让考生去判断有机物的性质及书写化学方程式。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规律性比较强的一块内容,在高考中得分率较高。第31题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大题,依旧考查了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只需根据温度和平衡转化率的关系便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此题的最后一问竟然考查了最基本的平衡常数的定义,只需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把数据代入公式即可算出正确答案。第32题考查的是工业流程,依旧是以除杂为主,考查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一个是调节PH值除杂法的原理,二是如何排除除杂过程中各种离子的相互干扰。第33题是实验大题,依旧秉承了广东考查实验的风格,即考查离子的检验,需要考生书写检验过程。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道题目让考生检验的不再是课本上要求大家掌握的离子,此题让考生检验的是亚硫酸根和次氯酸根。但根据题目给出的试剂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方法,题目给出了具有强氧化性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用它来检验具有还原性的亚硫酸根离子,题目也给出了具有还原性的碘化钾,可以用它来检验具有氧化性的次氯酸根离子。
整个试卷虽然题目不多,只有6道选择和4道大题,但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没有遗漏,都有涉及到。比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第8题)、离子共存(第7题)、氧化还原反应(33题第2小题),元素周期律(第10题)、盖斯定律的应用(第9题)、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问题(31题)、水溶液中的离子问题(第12题)、工业流程问题(第32题)、有机物的性质(第11题和30题)、实验中的离子检验问题(第33题)。
总体来说,因为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第一年,题目不难偏简单,但并没有考查较怪较偏的知识点,考查的仍然是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几乎没有遗漏。因为题目比较简单,所以综合科会拉不开分数的差距,高分段的同学会比较集中,对考生志愿的填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2011年高考的展望与各类型题目的特点分析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题,逐步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试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体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化学科学发展趋势,主要考察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题目中的情境大都是社会热点、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和课本知识的结合,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特点,突出考查了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与理论,加强了以化学与能源、医药、新材料、环境、工业生产等作背景,体现了化学科学与科技、社会、环境的联系,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化学学科特色相结合,立足基础,以能力立意,以实际化学问题解决作思路设问,在问题解决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试题情境设置新颖。
重要考点的题型和能力要求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复习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总结和归纳,从而找出命题人的一些思路。高考选择题的训练应以选编题目为核心,以科学训练为依托,根据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研究命题的思路,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趋势和方向,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因而,选择题分数的提高,训练的策略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在不花费学生大量时间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训练呢?关键在于教师高效的选题。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了选择题命题者对考点、题型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才能有的放矢,精练巧练,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
对于有机部分:
1.“同分异构”要把握适度。过去的要求是能列举同分异构体,而09必考中只是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选考中也只是要求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若以C7H16或氨基酸为例,若是06年以前,写出其各种同分异构体那是正常要求,而现在就超纲,现在只需能对给出的几个结构简式进行判断即可,教学中对同一分子式会有不同类别的物质,如C4H8O2可让学生理解一下,但碳原子个数多的就不宜介绍。
2.难度大的有机合成题不宜过度训练。2010年前有机合成题较大量训练是个正确的做法,因为考纲中明确地要求能“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但新考纲中未提及,07、08试题也没有大型的有机合成题。不过由乙烯到乙酸乙酯或聚乙二酸乙二酯、甚至丙烯合成聚乳酸酯的系列反应方程式可以引导学生熟练写出,因为这些过程借助了基础知识,典型物质,可以复习到考纲中涉及的大部分反应(如加成、取代、氧化、酯化、缩聚反应等)。如果把这些物质“嫁接”到某个蓝本上就可成新题,这样做也有依据2010年考纲指示“能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3.典型有机化合物能发生的主要反应类型要熟悉,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要熟悉。比如在必修中的甲烷、乙烯、苯(苯的衍生物)、氯乙烯、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
4.知晓各类典型有机物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看熟教材。
5.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6.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知道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对于实验部分:
高考实验题既是化学实验知识的大融合:包含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试剂的选择,仪器、装置的选择和绘制,溶解、过滤、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的应用,离子的分离、离子的检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定性分析,定量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和评价;又是中学化学核心知识的大融合:化学实验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逐渐渗透、融合,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考查了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科学探究”理念:两道高考题都很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其中设计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作答,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如果学生跳过这一步,就会导致实验过程这一重头戏的回答。
3.用化学术语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考生将所有的实验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注重了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科学性、整体性等,要求考生有较高的知识内容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文字表达能力。
4.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新课程将“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写入的课程标准,大纲也明确要求要了解控制实验条件,考查了对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对于元素与化合物
1.掌握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运用恰当的方法,比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化学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元素与化合物性质的内在本质与联系
3.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将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验中,加强实验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解决化工生产的化学题比较有效果。
对于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与能量:增加的内容有“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等;删去原考纲中“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调整为“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增加“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等内容;删去“理解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含义”;将“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 调整为“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电离平衡概念(第一节)→酸、碱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盐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第四节)→固液混合物中的离子平衡(第四节)→酸碱盐溶液之间反应的本质认识(增补)。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渗透到各节中。前三节的教学应将溶液组成的认识作为理解新的理论的重要依托,否则认识就会出现歪曲和错误。
第四章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并知道如何防护金属被腐蚀。
了解课标,使我们对于各节的复习比较重要,要大胆抛弃以前的复习资料中的难题,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基本的反应原理上,并能将平衡移动原理应用于水溶液的离子平衡。控制好复习的深广度。
对于选择题
掌握化学的核心知识,在选择题训练中多注意细节,争取能将相对简单的选择题做好。平时可以针对选择题进行有系统的限时训练,提高答题的速率和准确率。 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达到自己想要的训练效果,需要老师用心去思考。方法一:训练做题习惯。如对于某些总是不自觉或不按要求去做的学生,教师要不断地规范其行为,坚持每天检查,直到形成良好规范后,才改为不定时抽查。普通班的学生更应如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鼓励其认真独立完成的同时,也可参阅成绩好的同学的题析完成相应内容。方法二:定时训练。如每周进行一次40分钟的选择题训练(可用6道单项选择题+2道双选题组成一组,共三组题形成40分钟的训练量),重点对学生进行速率 和准确率的训练,加快学生答题速率和准确率。方法三:及时改卷,强化训练学生易错选择题。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了解同学们错在哪里,哪些知识点存在较大问题,为第二轮选择题训练的难点把握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