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革命信念 |
出生:1820年,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纺织工厂主);
童年时代:基督教普鲁士教育;文学和音乐的熏陶;
中学时代: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深入工人生活。 |
少年时代立志:“帮助劳动人民”。 |
弃学经商,后到柏林服兵役;
到柏林大学听课,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掌握十多种语言,撰写哲学论文。 |
青年时代:开始批判唯心主义。 |
1842年,恩格斯前往曼彻斯特,在合股公司工作。
关注宪章运动,研究机器工业带来的变化,形成唯物史观。
1844年,回到巴门市,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次年完成。 |
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述。 |
与马克思合作 |
1844—1850年
共同合作 |
理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合写《共产党宣言》
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正义者同盟(即共产主义者同盟)
斗争: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办机关报《新莱茵报》 |
1850—1870年
支持马克思研究 |
经济上资助,感情上支持革命
理论上支持:提供马克思所需的资料 |
1870—1883年 |
恩格斯从曼彻斯特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共同讨论革命。 |
恩格斯自称“第二提琴手”——谦虚的说法,博大的胸怀 |
国际工人运动领袖 |
领导工人运动 |
背景 |
①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产阶级政府纷纷进行民主改革,改善工人待遇,工人斗争转为和平方式(罢工、谈判),出现了改良主义倾向;
②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
方针 |
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决定本国方针。
指导成立第二国际:1889年7月 巴黎——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探讨了人类社会史前史,揭示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新现象(垄断组织、帝国主义两大集团等)进行研究。 |
逝世 |
1895年,恩格斯逝世 |
评价 |
伟大的思想家:与马克思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领导第二国际;关注19世纪末资本主义新发展
恩格斯具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博大胸怀与伟人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