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欧文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和适度期望,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同时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宽容,用我们的爱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窗户,让他们在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一、尊重与引导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活动中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爱好与追求,使学生不但学有特长,还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我们班新转来的翟同学是位个性极强的女孩子,但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因为她个性太强,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后来在观察与接触中,我发现她各项活动都很积极,而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她好表现自己,不懂得谦让。这时经验告诉我越是好强的孩子,内心其实越脆弱,如果一昧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聊天,在肯定她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她的不足之处,希望她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成为一名出色的学生。她诚恳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在今年的春季运动会中,她主动要求参加长跑。运动场上,同学们为她加油鼓劲,她取得了两项第三名的好成绩。回来后,同学们都热情的给她让座、递水。过后,她感慨地说:“当同学们在场外为我加油时,我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所以,这第三名也有他们的功劳。”正是在我的尊重引导下,她懂得了个人的才能的发挥离不开集体的道理,学会了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并逐渐融入集体之中。 二、不吝惜“赞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上存在缺点和弱点是难免的。然而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当老师们感到束手无策时,往往会采用批评的方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相反,如果我们能换种方法,适时地采取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自我暗示中成长,则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班的曹同学,各方面的习惯都不太好,作业不积极完成,书本常落家,红领巾和校服常不穿齐;谁碰一点,马上大喊大叫。对此我看在眼中,暗暗地寻找机会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天早上,我发现他不只穿了校服,红领巾也佩带整齐,于是便夸了句:瞧,曹同学今天穿戴得多整齐,多有精神!你们都应该像他学习。一语即出,班上顿时炸开了锅,有说风凉话取笑他的,也有善意地调侃他的,而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他还知道不意思呢,我似乎读懂了什么。于是每天我格外注意他,逮着机会就夸奖他。后来他真的变了,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乐于和老师交流,甚至还会给吵架的同学解围。由此我不得不承认赞赏的魅力。我也终于明白:作为一个老师,不要吝啬赞赏和爱。 三、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学生作为发展中个体,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尽管如此,教师也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和肯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欣赏自己的,而教师的欣赏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给每个学生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吧,也许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成为一个孩子成功的基石。还记得在一节语文练习课上,一位从不主动发言的女同学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感兴趣。我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我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的大片空白而大发雷霆,而对她写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骨朵儿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我朝她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多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她第一次受到如此褒奖,心头一暖,胆子也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我没有说话,兴奋地走上讲台,以她的句子为范本讲起了造句…… 无疑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她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她被老师重视了,欣赏了。欣赏和鼓励让她自信,也带给她无穷无尽的动力。那天晚上,她把没有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因为老师的赞扬,使全班同学对她刮目相看,下课争着看她的练习册。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怎样的光荣啊? 还有一次,也是在语文课上,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以课上气氛空前活跃,几乎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情境中,发言更是踊跃,这种教学效果是我意想不到。这时我灵机一动:以往都是学生为某位表现好的同学鼓掌,这次改变一下激励学生的做法。于是,我情真意切地说:“这节课所有同学的表现太让老师满意了,看来每一个同学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这节课的精彩表现鼓掌。”在我的掌声中,孩子们的眼睛放着光芒,嘴角漾着微笑,有的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大概是为自己鼓掌、祝贺吧!课后,我反思这一做法:巧妙地让学生置身于掌声中,特别是老师的掌声尤其让学生感到珍贵。这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这非功利性的“目中有人”的教育,“雪落”无痕而又催人奋进。 总之,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富有人情味地、和风细雨地爱孩子,就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用行动来回应你的爱。 (责任编辑 李 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