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
【教学目的】
1、了解激光的特点
2、了解激光的应用
【教学重点】
激光的应用
【教学难点】
为什么激光具有特殊的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从偏振的介绍我们发现,光波作为一种电磁波,比起机械横波有它的复杂性。本节课,我们将介绍一种特殊的光波,以及它的应用——
一、激光
1、概念:激光准确内涵是“来自受激辐射的放大、增强的光”。由于它的英文全称为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可以被缩写为Laser ,中文也常常音译为“镭射”。
2、产生机理:
a、设置工作物质(发光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b、泵浦——*能把大量的处于基态能级的电子激发到高能级上去的装置。常见的泵浦有光源、化学能源(固体工作物质多用光照射法,气体工作物质多用放电法)(补充能量)实现粒子数反转——*属于高能态的电子比属于低能态的电子数多(所谓“反转”,是因为这种状况突破了“正常”的玻耳兹曼分布规律)→受激辐射;
c、谐振腔(内连续来回反射、振荡)诱发同性质的跃迁→使同频率、同相位的受激辐射得以放大。
3、激光的特点:a、单色性;b、方向性;c、相干性;d、高亮度(能量)。
4、发展大事记:
a、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和“自发辐射”对立)理论;
b、1928年,德国的光谱学家拉登堡(R.W.Ladenburg)发现“负色散现象”;
c、1947年,兰姆(W.E.Lamb ,jr.)和雷瑟福(R.C.Retherford)指出,通过粒子数反转可以期望实现感应辐射(即受激辐射);
d、1953年,美国的汤斯小组制成“微波激射器”;
e、1958年,肖洛和汤斯的论文《红外区和光学激射器》论证了将微波激射技术扩展到红外区和可见光区的可能性;
f、1960年,美国的梅曼制成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g、1961年,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
5、激光器的分类:
a、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隐形杀手”二氧化碳激光器);
*氩离子激光器:它可以发出鲜艳的蓝绿色光,可连续工作,输出功率达100多瓦。因为人眼对蓝绿色的反应很灵敏,眼底视网膜上的血红素、叶黄素能吸收绿光,所以在眼科上用得最多。氩离子激光器发出的蓝绿色激光还能深入海水层,而不被海水吸收,因而可广泛用于水下勘测作业。
* “隐身”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可称“隐身人”,因为它发出的激光波长为10.6微米,“身”处红外区,肉眼不能觉察,它的工作方式有连续、脉冲两种。连接方式产生的激光功率可达20千瓦以上。脉冲方式产生的波长10.6微米激光也是最强大的一种激光。人们已用它来“打”出原子核中的中子。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出现是激光发展中的重大进展,也是光武器和核聚变研究中的重大成果。
b、液体、化学和半导体激光器(“变色龙”染料激光器、“死光”氟化氢激光器、砷化镓激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