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问]
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
[启示]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观看录象后提问)
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呈现怎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正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组成。
2.原子模型
师: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结论]:
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
师:既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有没有可能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家出走”呢?
刚才我们做的“摩擦起电”实验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摩擦起电的过程
3.解释摩擦起电的过程
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提问]丝绸和玻璃棒相比,哪个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毛皮和橡胶棒呢?
师:从以上的结论,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结论]
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
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小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们回忆一下,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1)分子的组成、原子的组成结构、组成原子的微粒的电性
(2)知道原子结构得出规律
(3)摩擦起电的过程、原因
五.课堂练习:
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 ,从而揭开了人们对 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 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
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
3.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4.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 )
A 原子核不带电
B 中子不带电
C 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
D 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6.通常情况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中,不显电性的是( )
A 整个原子、原子核 B 整个原子、质子
C 整个原子、中子 D 质子、中子
7.1cm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
8.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试根据后面“相关连接”,简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